图1:清华大学通知书“立体二校门” 图2:北京大学通知书“大学堂”牌匾庄严肃穆 图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知书“冲上云霄的七架飞机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 图4:中央美术学院入学通知书 |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全国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那些既有文化内涵又概括了学校特色的录取通知书带给新生惊喜,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录取通知书里的设计法则。
独特设计带给新生憧憬
录取通知书原本是一种功能性的通知,如果不谈设计,只需要满足录取通知功能就可以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录取通知书都是一张简陋的印刷的纸,写着“某某被某某学校”录取。而这些年随着品牌意识的增强,对创意的重视,涌现了一批经过精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自然给大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要讲到设计里的一个心理学效应:冯·雷斯托夫效应。意思是说,相对于普通事物或物体而言,人们更容易记住独特的事物或物体。冯·雷斯托夫效应又称隔离效应或新奇效应。这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儿科医生海德维希·冯·雷斯托夫在1933年提出的理论。冯·雷斯托夫先让实验对象观看一系列相似的物品,如果其中某个很特别,比如说有聚光灯照射,那么相比其他物品,受试者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物品。
在《设计的125条通用法则》里有一章专门讲到了这个心理效应在设计中的运用,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很多品牌会采用特殊的包装,因为特殊性能吸引注意,而且容易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例如让人们看一串字符“E Z Q L 4 PMBLI”,人们明显会记得“4”,因为这是里面唯一的数字。
因为人们更容易记住不寻常的东西,所以设计者会考虑增加趣味性,强调设计方案中的独特元素。例如,打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礼包,一架立体飞机图形跃然纸上,信封上搭载着梦想的飞机展翅翱翔,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代表对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新生的无限希冀。再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封面设计有船桨、船钟、船舵、船锚这四个元素,富含浓浓海洋气息。
美学设计彰显大学精神
除了传达各自的独特性,在设计上,美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丽的设计会比不美的东西更能促进人们的积极正面的态度,甚至可以迅速建立起情感联结。一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体现了其美学追求,让还没有踏进校园的新生,从打开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就产生正面积极的互动,激发忠诚和喜爱之情。受到大众关注的通知书无一不是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在满足通知的基本功能之外,还通过富有创意的设计,体现出大学的精神,得到更好的认可度。例如,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以京师大学堂匾额为灵感的封面,古朴而庄重;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有一个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组成的“清华大学立体二校门”。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封面的时间轴讲述着建校101年来南开的每一个重大时间节点,也传递着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精神内涵。西安交通大学的通知书以“西迁精神”为主题,采用剪纸和版画等技法,将西迁列车与西安交大的历史风物、校园标志建筑、代表学科特色的齿轮和磁场等元素巧妙组合、错落布局。
颜色的设计也非常的重要,带来直观的视觉乐趣。每个学校会刻意地设计自己的颜色,比如清华的紫色;大连海事学校采用海洋蓝;上海大学是一所“红色学府”,录取通知书整体设计色调便以红色为主基调。《设计的125条通用法则》里说,不同颜色带来不同的含义,比如说要想吸引注意力的时候,要利用饱和色、纯色;需要突出产品性能和效率的时候,用不饱和色——不饱和的明亮色彩被认为是友善专业的,不饱和的暗沉色彩被认为是严肃又专业的。心理学上认为浓度低的颜色会令人犯困,明亮高的颜色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脏”的颜色让人恼火。
相比文字而言,人们更善于记忆图文并茂的内容。心理学测试,看完一组图片或者文字之后,测试回想文字和图片内容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经过30秒以后,再回想其测试结果是带有图片的效果更好。
总体来说,录取通知用简洁的形象概括学校的特点,加入了让人惊奇的元素,吸引注意力,激发人的情感。
(作者为教育专业硕士、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