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7日 星期五
学习科学
抓住危难的馈赠
□ 吴丽梅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暴发,使得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受着种种考验……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接触不到学生,应当用什么方法来做点什么呢?就算接触到学生,那些因疫情带来的创伤,我有什么办法抚慰解决呢?此时,一个学生的来电让我有了工作的思路。

    小A是我五年级的学生,曾经因为不爱学习,不完成作业做过我的个案。在电话里,他和我说,虽然不是很害怕,但是会有担心,也没想过和爸爸妈妈说,因为爸爸妈妈总是让他学习,写作业。现在家里的亲子矛盾冲突不断。是呀,我非常理解他和他的父母。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天天面面相觑,以前还能上班、上学缓和一下的各种情绪和矛盾在此时纷纷放大。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会让亲子关系雪上加霜。于是,我鼓励小A和父母谈谈自己的感受,交给他一些沟通的方法,又和小A的妈妈聊了聊怎样觉察自己的情绪,除了学习,可以有很多方式和孩子“玩”在一起,例如一起回忆美好的旅行,一起做可口饭菜……当我们不过度关注“问题”时,就会有力量转向积极的方向。渐渐地,在小A妈妈的朋友圈,我看到了小A更多的转变,会做饭了,锻炼身体了,甚至主动学习了。

    在帮助小A家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有关如何开发网络心理辅导课程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我联络了一些同学和家长,对他们进行了电话访谈,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你现在感受怎样?最近一周的情绪如何?和爸爸妈妈相处怎样呢?上网课的时候什么心情?通过调研,我发现,对当下而言,大多数孩子对自己因疫情而起的情绪可能是懵懂的,这正是引领学生识别自己情绪的好时机;在家上网课,可能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而作息混乱,这正是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和家长冲突不断,也许可以帮助他们练习如何沟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疫情不仅仅会给人带来心理不适,更是一个促使人们觉察反思,提升“坚韧”“乐观”“积极”“希望”等心理资本的“教练场”。按照这样的思路,我和学校德育部的领导、老师们深入沟通,将网络辅导课程分为认识自我、情绪管理、学习适应,人际沟通等版块进行框架构建,引导学生理解疫情,缓解学生应激情绪,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资本。在课程具体设计时,我们考虑了录播课程不易互动的缺憾,将平时只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改成亲子互动,例如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回忆色彩小球”涂色,回忆以往美好的事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增进亲子关系;示范“蝴蝶拍拍”运动,帮助家长和孩子缓解焦虑;讲解沟通方式的课不仅仅讲给学生听,家长也会从这些技巧和理念中受益。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很难实现的,此时此刻却显得那么融洽和谐。

    随着线上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向我反馈,他们在“困境”中找到很多自娱自乐的方式,从“只想着弯道超车”到“关注家人的感受”,充满希望地准备疫情结束后返回校园。有的学生说从来没有想过要认识自我,在这次疫情中,他看到自己能够合理安排时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的一面,非常自豪;也有同学说看到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对抗疫情,自己也充满了力量,一点都不害怕;有家长说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视逆境为生命馈赠,化磨砺为成长滋养。”这次疫情是一次生动而严肃的生活教育,不仅仅对学生而言,也对我而言,让我学会了很多。无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是普通的大众,在灾难面前,我们都要在觉察自己状态的同时抓住对下一代的教育契机,关注他们的危机,但更要有积极的视角,深远地看到未来学生的人格成长中所需的心理资本,找到切入点,增强供给能力。

    (作者系史家教育集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