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泌尿系统结石的总体患病率为6.4%,这也就意味着每16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且南方较北方更为常见。治疗结石的方法众多,有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等,同时各种民间排石“大法”也传得神乎其神,比如长时间保持倒立姿势能够“倒”出结石,或者跳绳运动能把结石“蹦”下来,甚至有人去游乐场里坐过山车将结石“颠”出来……
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肾分为泌尿部和排尿部,泌尿部位于肾的外周,专司尿液生成,排尿部位于肾的中心,负责收集尿液。排尿部按照尿液收集方向依次是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如同小溪汇入江河湖海,水面越来越宽阔。人体肾结构与自然河流不同之处在于,在肾小盏汇入肾大盏,肾大盏汇入肾盂之前一般都有一个稍微狭窄的限流“阀门”,称为“盏颈”。尿液可以顺利通过“盏颈”,但尿液中的结石可要经过一番“激流勇进”才能进入后续宽阔的水面。
结石出了肾脏,就来到了细长的输尿管。输尿管长25~35厘米,平均直径为5~7 毫米,整个行程从上至下有三处狭窄——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跨髂血管处、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平均直径2~3毫米,最窄处直径仅 1~2 毫米。一旦结石经过了肾盏颈狭窄处和输尿管狭窄处的考验进入膀胱,就不再会受到大的阻碍。所以,泌尿系统结石能不能自行排出,关键取决于三个因素:结石的大小,结石所处的位置,泌尿系统的通畅程度。
对于输尿管结石,医生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如果结石直径在 0.6 厘米以下,结石的表面较为光滑,患者的症状不明显,患病时间不超过两周,无感染和肾功能损害,而且结石以下的输尿管无病理性狭窄,通过多喝水和药物治疗,随着输尿管的节律收缩和松弛,80%的结石是有可能自行排出的。如果配合跳绳等跳跃运动,还有可能促进结石下移,加快排石。不过,欲速则不达,万一结石没有排出,反而在输尿管里越卡越紧就更麻烦了,因此此项运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肾结石,情况就稍微复杂一些。肾结石按照部位可以分为肾上盏、肾中盏和肾下盏结石。如果把肾盏比作一个茶壶的话,肾盏的开口就是壶嘴,肾上盏是倒立的茶壶,壶嘴向下,肾中盏的壶嘴平放,肾下盏则是壶嘴向上。由于重力的作用,肾上盏和肾中盏结石有可能顺着壶嘴排出;而肾下盏结石相当于沉在了壶底,要想向上通过壶嘴排出简直比登天还难。因此,有人想出了人体倒立的办法排石。还有一种较为轻松的“膝胸卧位”,即患者跪在床上,胸部贴近床面,臀部高高翘起,这个姿势的关键是要保证肾的下极高于上极,家人还可以在旁边辅助拍打患者腰背部,将结石“倒”出来。
美国医生甚至还提出用游乐场里的过山车帮助排石,发明了过山车排石“大法”。其实,碎石术后用的排石仪就用到了过山车排石“大法”的精髓——“颠”,颠簸过程产生的垂直力和水平力有可能帮助结石排出。不过,过山车排石“大法”只是肾模型研究,并没有得到临床验证。肾内部毕竟不像茶壶或模型那样光滑和宽敞,结石能否真正排出,还和泌尿系统的光滑和通畅程度有关。有时结石虽小,但表面粗糙,如果同时合并泌尿系统的水肿或炎症,一样不容易排出体外。
对于直径超过0.6 厘米的结石,想通过以上方法自行排石就更为困难了,这时候就需要借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是利用输尿管镜逆行进入泌尿系统管道,将结石直接击碎成粉末,结石粉末再顺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排出来。对于直径超过 2 厘米的大结石,最好还是通过另外一种微创手术——经皮肾镜取石术达到碎石的目的。
看来,结石的排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病理过程。倒立、跳绳这些土办法作用真是不大,过山车排石“大法”也不一定真正管用,结石能不能排出来取决于结石的大小、部位,以及泌尿系统的通畅程度。万一排不出来也不用着急,种类繁多的微创碎石手术能够彻底将结石去除干净。
(作者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