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
具有灾害属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可防可控

    (上接第1版)

    肺炎疫情具备可防可控的灾害属性

    如同当年我国有效防治非典疫情一样,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虽然来势凶猛,但是在人与灾害的作用过程中,最终的胜利者永远属于人类社会,这是因为很多自然灾害事件具备可防可控的基本特征。上世纪中国流行的鼠疫极具毁灭性,但因应对有方,很快控制了肺鼠疫的大流行。再如肆虐全世界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染病后死亡率高,一度是全世界极为恐怖的流行性传染病,但人类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以后,消灭天花、战胜疫病已经成为了现实。

    在新冠肺炎防治中我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制定颁布治疗方案,防治冠状病毒的疫苗和专门药物如瑞德西韦等也在研制之中。传染病学、医药科学等的巨大进步为防治传染病灾害提供了可靠的科技保障,这是人类科技的辉煌成就,也是人类社会战胜自然灾害的根本保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控措施,从传统的诊治方法转向更为科学的方法,其中成就尤为显著。一是创造性建设了方舱医院、全面实施社区封闭式管理、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清洁消毒;二是全国各地派出专业医疗队驰援武汉,对口支援湖北各地;三是核酸检测能力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效率,赢取了更早接受治疗的宝贵时间;四是强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深度介入诊疗过程;五是医疗及生活物资统一调配,逐步强化后勤供应保障。因为防控措施科学合理,2020年2月中下旬以后我国各地的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人数等主要指标均呈现总体下降态势,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发展。

    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灾害普遍性与灾害特殊性

    灾害具有普遍性,它不受地域限制,不分财产多寡、权力大小,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有遭受灾害的可能性,灾害全球化已经是一种现代灾害发展的基本特征。人类对传染性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通常感染后难以控制,容易蔓延。1817—1923年的100多年间,亚、非、欧美各洲霍乱流行,先后发生过6次世界性霍乱灾害且每次都祸及中国。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发现一种症状类似非典的呼吸系统疾病,最初被称为“类SARS病毒”,后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该病传播速度虽没有非典迅猛,但是这次疫情也波及到中国,广东惠州曾有输入病例。

    灾害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灾害区,虽是同一种灾害,但其受灾程度及后果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也是不同的,一般地区与疫情重灾区的损失程度具有显著差别。如1918年盛行的肺鼠疫,发源地为蒙古境内,然后由蒙古进入归绥并传入山西北部,最后流行于山西。其传播过程与地理环境、气候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密切关联,因此导致山西成为重灾区。灾害传播过程持续时间越长,损失越大。

    新冠肺炎是新时代最为严重的一场灾害,也会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强大的国家体制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目前抗疫已取得阶段性成功,但还需要坚持下去,直至取得最终的防疫减灾胜利!

    [作者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本文源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灾害书写及其文献体系研究”(18BZS154)]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