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
思想引力与朋友圈
□ 郑 念

    正念思维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单位实行轮流值班制,许多人有了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看书、写文章,发公众号、发微博。我比较爱看书,平时若有时间看书,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如今,总算有点阅读时间了,于是,把平时想看而不能如愿的一些书都摆到了床头,开始过起幸福日子了。至于发公众号写微博,还是不敢奢望,原因是自己的兴趣太泛,难以坚持,但觉得组个朋友圈,转发一些内容,应该还是可以的。于是,有了一堆微信朋友圈,大多数是别人拉进去的,自己组的不多。

    我常把做研究工作的人的读书比作一般人的吃饭。对于一般人来说,只有天天好好吃饭,才能健康生存;对于做学问搞研究的人,则只有天天好好读书,才能有营养。如果能够同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照要解决问题思考,或者对照现实情景、对照自己的体验经历思考,那么很可能就会产生新的想法、行动方案、解决问题的路径。于是,创新就可能如期而至。即使仅仅是阅读,也可能随着读书而不断冒出新的想法,就像吃饭长身体一样,读书有了营养也必然会滋润思想,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懒,有了想法看法冒出来,就一定要做批注,把它记录下来。如果受到启发,对整个事情有新的不同观点,则完全可以写成论文、短文,把思想记录下来,与朋友交流。

    与朋友交流有很多方法。传统交流一般找几个朋友、同事在一起喝茶聊天,不知不觉也就能把自己的思想萌芽拔成大树,结出果实。我年轻的时候,互联网没有现在流行,大家的交流对思想的成长还是帮助很大的。当然,交流对象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身边的人有思想,即使不那么正式的交流,也能让你得到营养。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是受益者。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处于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当时,一个是自我选择,一个是得益于机遇。在学习交流的选择上,我经常选择一些具有发展前景或者新的学科自学或选修,比如,我当时就选修了系统论、涨落理论、模糊数学等;并自学了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选择讲座方面,哪怕跑十里地,也要去听名家的思想(记得当时就骑个自行车到砖塔胡同,听于光远的改革沙龙)。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工作上专门联系各研究所各学科的大牛,把研究成果编成要报,向决策者汇报;加之身边的院领导也都是学术大家,耳濡目染之下,思想不断得到营养。这些有思想的人在当时就有强大的吸引力,就像练武术,那些功夫高的人一点拨,自己的功夫也就长了不少。除此以外,我们这些年轻人也会在下班以后聚在一起,打球聊天娱乐,而这个时候往往是不同专业甚至是不同学科领域的人在一起,按现在的话说,很容易在学科交叉处产生创新思想。记得当时还有院外的朋友,经常来聊天,结果很多在聊天中产生的想法,都被他们转化成了生产力,有了成果体现。

    现在有了微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交流起来更方便,但我们一定要选择好朋友圈。如果您自己当群主,也建议您的群要有思想,要有主题,要有责任。这样才能对人有益,才能有吸引力。如果在别的群里,也要选择一些有思想的群进行交流。因为,大家的时间都紧张,如果不加选择,要么你只能做“消息免打扰”的潜水者,要么每天的时间都消耗在刷屏中,而且更严重的是,在一些碎片化、娱乐化、庸俗化的信息包围中,浪费了时间,那将是很可惜的。所以,现在只要愿意,谁都可以组建一个群,谁都有大量的朋友圈,但我建议,你要有思想,这样才能让朋友圈有吸引力。

    无论什么时候,思想是真正的力量。如果说培根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是真理,那么,当今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富有资源,人人都可以轻易获得或通过“度娘”了解,但思想却是知识、阅历、思维、眼光等综合因素叠加才能产生的,正因如此,思想的力量更加强大。如果思想能入心,走入人们心里,就会产生巨大引力,把朋友圈做大,还有大量的“粉丝”。所以,在互联网全媒体时代,在信息化万物互联时代,思想的力量更大,有了思想就有朋友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