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
科普演讲需要专业精神
——访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执行团长焦国力

    □ 科普时报记者 于 翔

    科普演讲是指一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把他们从事的科研工作内容经过提炼、梳理,变成一堂科普课,讲述给青少年和广大听众们,使这些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到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当前很受人们欢迎的一项科普活动。目前,我国有很多这样的科普演讲团队。疫情期间,就有这样一支科普演讲团队,他们不忘初心,牢记科普人的使命,仍旧孜孜不倦地从事科普演讲工作,这支演讲团队就是——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

    适逢两会召开,《科普时报》记者采访了演讲团的执行团长焦国力。

    记者:焦团长,听说您们这个团队的成员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大中小学生、公务员、社区的群众作科普演讲几千场,受到各地的欢迎,你们的团员一定很多吧?

    焦国力:从人员数量上看,我们的团员人数并不多,只有40余人,他们当中既有科普作家也有科学家,还有一些是各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其中有两位是院士。虽然人员不多,但受邀去演讲的场次很多。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团员们拿起笔来能写科普,拿起话筒能讲科普。很多成员都有自己的科普图书作品。我们团队还出版了一套系列丛书《行走的科学故事》,目前已经有6本面市。更重要的是,我们团队组织大家出版了一部关于讲好科普演讲的理论书籍《科普演讲就该这样讲》。有理论指导的科普演讲就显得更为成熟,也更受听众的欢迎。

    记者:很多人认为,科普演讲是“小儿科”,科技工作者“搂草打兔子”就可以完成。您怎么看?

    焦国力:这是一个误区。其实,科普演讲有自身的规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有一些科技工作者,最初是抱着一种“发挥余热”的想法去进行科普演讲的。他们觉得,我在科研工作岗位上干了一辈子,现在老了,退休了,发挥余热搞点科普演讲吧。有的电视节目曾经报道过老科技工作者退休之后,到中小学科普演讲的情况,节目是以“夕阳红”为主题进行报道的。当然,发挥余热,夕阳红一下,这都无可厚非。但是,科普演讲仅仅是发挥余热,那是不够的。科普演讲是一个专业,她有自己的特殊规律,需要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员,进行探索和研究。我们出版的科普演讲理论书,就是探索和研究科普演讲的一个尝试。

    记者:听您这样说,我的理解是,并非任何一位科技工作者都能进行科普演讲?

    焦国力: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可以进行科普演讲,但是真正讲好科普演讲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行的。比如,有的科技工作者不会说普通话,方言很重,这并不影响搞科研,但是科普演讲就不行。首先,我们国家规定,中小学老师应聘,普通话必须过关,如果达不到一定的级别,不能应聘中小学老师。我就遇到过一位老师操着一口浙江方言,去给山东的小学生讲科普,孩子们听了一堂课,几乎没有明白他在讲什么。

    (下转第2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