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4月初,在反复论证了两个多月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终于服软,建议民众出入公共场合使用口罩,以最大限度减少病毒传播。超市、药店、邮局等陆续有了部分戴口罩的人。
戴不戴口罩,不是“问题”了
Under Armour的设计人员在研发新品。(图片来自网络)

    □ 刘晓军

    4月5日,我和女儿出门采购,第一次“全副武装”戴上口罩和乳胶手套。自疫情以来,Sam’s club门外每辆购物车每次用过都喷雾消毒,入口处有专人发消毒湿巾,储物冰柜的把手有专人反复擦拭,收银员配戴口罩,熟食还有卖,堂食快餐区关闭了……但直到那天,顾客戴口罩的大概不到1/2。回来在朋友圈感慨了一下。随即有朋友留言:“会不会有人去超市也挺想戴口罩的,但是买不到?”

    买不到口罩的情况曾经出现过,春节期间,这边的口罩货架是空的,贴在上面的纸片用汉语写着:口罩无货或口罩售完。美国疫情暴发之初,口罩库存有限,优先留给医护人员,政府一度动员民众把家里的医用口罩捐给医院。但经过一段时间,许多企业包括著名的时装品牌公司都开始成批生产口罩。现在网站上如eBay可以买到普通医用口罩。新闻报道,许多擅长缝纫的巧匠自己动手制作棉布口罩消毒后佩戴,富余出来的送到老人院和警察局。那天在Sam’s club,就有不少人戴的是棉布口罩。

    我将这些情形告诉这位在国内媒体的朋友,他执拗地继续说:咱这边说的是棉布口罩不防病毒,医用外科口罩有一层防水夹层,说这个管用……朋友圈全是微商,高价卖口罩的。听罢一时无语。棉布口罩也好,医用口罩也罢,口罩本是为人们带来安全、消除恐惧的屏障,竟也可以在瘟疫肆虐之时,成为某些人牟利的资本。

    回想COVID-19在美暴发之初,关于民众是否需要戴口罩,一直争论不休,CDC曾坚定地表示NO,健康人不需要戴口罩。直到全美确诊病例20万+,终于想起了口罩:“亚洲国家佩戴口罩的举措,可能是对的。”并且也证明了大家都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率和更快地控制疫情扩散。CDC主任Redfield后来说,更改口罩指南的原因之一是新冠病毒可以无症状传播,普通民众佩戴口罩可以阻止这些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其中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无意间感染其他人。即便如此,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Fauci说,他倾向于在口罩数量充足,不影响医院供应和保证医护人员和一线工作者需求的前提下,才建议普通大众戴上口罩。

    4月8日下午去UPS发邮件。一进门就见黄色警示牌和地面醒目提示6英尺距离。发邮件发快递的人接二连三,戴乳胶手套的没戴口罩,戴口罩的没戴手套,但一概小心保持着6英尺距离。顾客与邮政员之间的柜台上方挂了透明塑料隔帘。后来相继发现,在超市、药店等目前仍在营业的场所,地面上都明确标示了箭头和距离提示;收银台前都立起了一块高于普通人身高尺码的透明隔断。

    阻隔飞沫传播病毒,口罩是必备的防护用品之一,但肯定不是唯一的防护措施。根据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原文链接:http://dwz.date/ZSg)说,医用口罩阻止潜在感染者呼吸道病毒的传播。论文对2003年SARS暴发做了研究,发现单独佩戴口罩,预防病毒有效率达到68%。相比之下,每天洗手10次以上有效率为55%。如果洗手+戴口罩+手套+防护服,有效率为91%。所以,这回还要加上6英尺的Social distance?有医学专家警告,如果没有正确戴好口罩,不但不能保护自己,还有可能因为佩戴手法不当,接触了病毒。更多州强调:戴口罩不能取代勤洗手和“Social distance”。

    世界上头脑灵活的聪明人不少,身处瘟疫横行之时,有人擅长囤货居奇,有人喜欢另辟蹊径。新闻报道,韩国和日本已经研发出可重复使用的口罩布,以及一次性使用的防疫口罩纸。美国著名运动品牌Under Armour则发明了一种不需要任何缝纫的创新外科口罩,其非渗透(non-wicking)材料可以防止飞沫进入空气。这种由一整块布料制成的口罩,取代了传统的需要把几层材料缝在一起的设计,意味着可以提升生产速度。UA在一周之内把坐落在巴尔的摩的创新实验室改造成了制造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面罩的工厂,预计每周产量可达10万个。他们目前还在探索用3D打印机制造N95和N80口罩的可能性。3月29日,美国俄亥俄州一家非盈利组织研发的消毒N95口罩的设备被FDA授权使用,首批三台分别送往纽约、西雅图和华盛顿DC。该设备每天可以消毒12万只N95口罩,可使一只N95口罩重复用20次。

    俄亥俄州州长Jon Husted表示,“这是俄亥俄州创新者不断涌现并解决问题的又一个例子。”在此,引用早上读到的《新锐观察》的一段话:不用纠结于谁的作业是否该抄,也不用纠结于哪国的感染人数多少,不在一个平台上比较,这些数字都毫无意义。这场疫情已经导致了世界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科技大比拼,相信最终战胜这场瘟疫的,一定是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

    (发自美国佛罗里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