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10日 星期五
爱鸟周 携手保护翱翔蓝天的精灵
□ 孙 戈
图1:猎隼是西部牧区控制鼠害的主要鸟种。
图2:胡兀鹫主食骨头,是高山地区的重要清道夫。
图3:丝光椋鸟取食枇杷果,食果鸟类是重要的种子散播者。
图4:火尾希鹛,鹛类是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光顾我国偏远山区的主要目标。
图5:白腰杓鹬,滨海滩涂是我国最亟需保护的鸟类生境之一。

    每年的4月1日-7日是北京市的爱鸟周。爱鸟周源于1981年,最初为保护迁徙于中日两国间的候鸟而设立;1992年在《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各地爱鸟周的时间都不尽相同,但都在4月初至5月初这段时间。

    设立爱鸟周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大多数鸟类都以昆虫为主食(至少也是在育雏期以昆虫为主食),是调控昆虫数量、抑制害虫暴发的主要力量。不同种类的鸟,取食的昆虫也不一样。比如山雀类翻拣树皮,柳莺类搜刮树叶,鹟类在树冠拦截飞虫,雨燕在空中追击,而啄木鸟则深凿树干。与农药相比,鸟类对害虫的防治不但高效可持续,而且自然无污染。在DDT等烈性杀虫剂被滥用的年代和地区,害虫在经历短时间的数量锐减后,很快进化出抗药性。反倒是鸟类被毒杀殆尽,导致生态失衡,害虫失控,适得其反。

    对于有些猛禽类,特别是猫头鹰,则是捕鼠量最大的食肉动物类群,有效地控制着鼠类的种群数量。在我国西部牧区,人们甚至会设立鹰架,主动招引大鵟和猎隼等猛禽前来筑巢和停憩,以便提高它们的数量,防治鼠害。

    以食蜜鸟类为例,如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等,可以为植物传粉;特别是对于冬季开花的植物更为重要,因为此时昆虫还未出现。在南美洲甚至有很多种花朵与不同种类的蜂鸟协同进化,只允许这种鸟替它传粉,而将蜜蜂蝴蝶等昆虫拒之门外。

    而食果鸟类则会将未消化的种子在异地排出,帮助植物扩散和森林更新。在某些热带森林,高达92%的树木都要靠鸟类来传播种子。在瑞典,人们计算过,一只松鸦通过四处掩埋种子所达到的植树造林效果,如果改用人力完成,需要花费2450-11250美元。而秃鹫和乌鸦等食腐鸟类可以快速清除动物尸体,避免疾病暴发;尤其可以避免尸体滋养流浪狗导致的狂犬病暴发。西班牙曾统计过,兀鹫可以为国家每年节省至少100万欧元的病死牲畜的处理费用。

    此外,鸬鹚等食鱼鸟类会在林间大树顶上排泄,促进河流和陆地之间的物质循环。比如阿留申群岛在引入赤狐后,在此繁殖的海雀等海鸟被捕杀殆尽;没有了海鸟们营养丰富的鸟粪的滋养,岛上的植被很快便从富饶的草原退化为贫瘠的苔原。鸟类每年的大规模迁徙甚至促进了各大陆之间的营养流动和物质循环。

    鸟类还是多样性最高的陆生脊椎动物类群。根据国际鸟类学会最新发布的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1),目前全球共有10770种鸟类,分属于40目250科2322个属。中国2017年最新版名录共记录有1445种,分属于26目109科497属,其中93种为我国特产;总鸟种数位列世界第八。

    不同鸟种依赖于不同的生境,比如有喜欢农田的,还有喜欢高草丛、新生的幼年林、原始未被破坏的成熟林、未被污染的溪流,以及裸岩流石滩。因此,不同类群的鸟类的多寡,可反映出不同生态类型的面积和分布格局。而且鸟类在野外易于辨识,大部分仅凭声音就可判定种类;昼行,活泼,便于观察计数。所以,鸟类是环境监测最理想的指示物种,一个地区的鸟类多样性可以直接反映该地的环境健康状况。

    同理,保护鸟类多样性,也必然要维护鸟类的生境。许多举措比如保护原始林,维持林下灌丛,保护湿地,维持自然堤岸,打击盗猎等,也间接保护了该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从而造福人类自己。

    如今,随着观鸟业的蓬勃发展,鸟类也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比如,芬兰2017年观鸟业产值46亿欧元;哥斯达黎加全国旅游收入的41%都来自观鸟业;2016年美国共有约4510万人参与观鸟,产值超过25亿美元,其中1630万人专门为观鸟而旅行。我国目前观鸟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云南、广西、四川、河南、海南等偏远山区,很多村庄正靠着观鸟业发家致富。

    但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全世界约23%的鸟种濒临灭绝。由于很多鸟类的迁徙特性,鸟类保护与其他动物的保护不尽相同,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协作。因此,我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签订候鸟保护协议。而爱鸟周在每年春季各地候鸟北返高峰前夕举行,此举正是为了加强大家保护鸟类的意识。

    (作者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博士,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助理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