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27日 星期五
合成生命的迷人模样
——关于科学诗创作的几点思考

    □ 聂 权

    我并不是很赞同给诗歌做任何题材或是风格的分类,因为诗歌来自生活,来源于生命,最好的诗歌必然是符合“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这一前贤给出的源头性特征的。不过,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分类也有好处,可以给有些写作者指明努力的方向,并且吸引同一创作群体向相同的方向掘进。

    科学诗这一概念,我觉得从诗歌应该具有当代性这一特征来说,是有意义的。诗歌写作者应该具备追随时代、跟随自己当下生活的能力,而在当下,不能与时代、生活同步,无疑是很多写作者方向上的一种能力的缺失。一个科技空前强大、其力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代已然来临,而它没有在当下诗歌中得到更多的呈现,这是不应该的。就这一意义而言,科学诗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从个人的小小体系来看科学诗,感觉科学诗想要走得更远,还需要在以下这些方面解决一些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

    其一,真正的诗人,应该是有着开拓性的成就的、有着可以留传后世的一大批水准恒定的作品的,并且可以在精神气度、情怀、风骨、气节上影响其他人的。科学诗该怎样将其内容与生命个体相融,在探求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中,达致密丝合缝的浑融,最终,这种书写又能得到有效的传承是创作者接下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其二,我国诗歌的传统向来注重有余味,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写到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科学诗易抽象,易失于直白少诗韵,该怎样在科学题材、内容与好诗应有的无穷意味中找到平衡,值得思考。

    其三,要注意亲近读者。严羽说到一种现象,“我一读之,甫(杜甫)之面目跃然于前,读其诗一日,一日与之相对;读其诗终身,日日与之相对也……余尝于近代一二闻人,展其诗卷,自始至终,亦未尝不工,乃读之数过,卒未能睹其面目若何,窃不敢谓作者如是也。”见诗人面目是成就大家的必由之路,它的难处在于写作者是否可以使读者愿意亲近,愿意每天相对。这就要求写作者有深厚的学养,有可以吸引人追随、仰望的品格,需要写作者能够在文学、史学、哲学方面有深厚的积淀、思考,能贯通,并养成自己的修养、气度。科学诗写作者怎样在有一定限制的题材范围内做到见诗人面目,体现自己的学养、情怀,也是值得注意的。

    其四,有深度生活、生命体验是好的诗歌写作者极为重视的。澳大利亚朱迪丝·怀特在《谈一谈诗》中说道:“诗歌关心的是最深地浸入灵魂的东西。不管我们在大学里学到了多少有关夜晚和潮湿的知识,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它们,我们就不知道有关它们的真实。这一真实就是诗歌的职责。”科学诗的题材易高蹈而失去和生活、生命的紧密联系,该怎样在科学诗的写作中融入深度的生活、生命体验,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其五,伟大的诗人都会有大格局、大境界。唐人的眼界、境界、格局确实高于很多时代。“看诗须着金刚眼睛,庶不眩于旁门小法。”看诗是这样,写诗更是这样。在这一方面,科学诗的写作者应该更加着眼人性、人类、自然万物、他人,探讨科学与人、与万物的关系。

    其六,怎样在科学诗中找到人类的根、中华民族的根。诗歌的根可以在传统文化、习俗、地域、历史、民族心理、语言、现实生活、人性、神性、传说、形式等之中,这样的根在科学题材中也是有的,需要写作者用自己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开掘能力将它们找出并且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诗人里尔克说过,“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抱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配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不关痛痒的地方。”在我们生活、生命之中科学的印迹甚至烙印,是需要写作者深入挖掘的。一个人的生活种种,会组合成他的生命。对于关注科学、执著于科学诗写作者来说,探究科学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一定也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而这样的书写,也能合成他们生命的重要部分,合成生命的迷人模样。

    (作者系《诗刊》杂志社编辑。著有诗集《一小块阳光》《下午茶》。获得过获2016年华文青年诗人奖、2017年华语青年作家奖、2018年徐志摩诗歌奖等奖项)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