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的疫情推迟了我们的开学典礼,大中小学都不得不采取“停课不停学”的策略。为此不少教师仓促上阵,录制网课,幸而教育部及时发声,并不建议每一名教师都去录制网课,这一态势才没有蔓延开来。教学工作毕竟不同于表演,让所有老师都做网红显然不是教育的初衷。
谈及教师的教学目的,大多数人都能背诵韩愈的标答:传道授业解惑。然而这种“传”“授”“解”具体又该如何操作? 每当我们谈及对教育的认识,究竟是应该始终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传统,还是说有些观念与方式属于可变革之列?
先要声明一点,笔者一家都是教师——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而本人从小学(下扩展到幼儿园)到大学(上扩展到研究生)的课也都教过。所以我最尊敬教师,对教师职业没有丝毫不敬之处。但有些想法还是借此生发,想要一吐为快,同时求教于方家。
比如有句格言早已耳熟能详——“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缸水”。这本是一句赞誉:教师为教给学生一点点知识,往往要殚精竭虑地准备许多。厚积薄发,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胸有成竹……所有这些,不正是经典模范教师的标准形象吗?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看来两句话倒是异曲同工。
不错,在一个相对传统的社会里,信息流通不畅,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句话显得颇有几分道理。毕竟学生想要从老师这里接手的,主要是充满知识的行囊,所谓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倒在其次——不管是否本末倒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更为优秀的教师或者更为优秀的学生,才有可能将这个已然倒置的本和末再重新反正过来。
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如今这样一个随便点点鼠标按按按键就能搜索到海量信息的时代,这句话是否还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求教师面面俱到显然是一种奢求,即便这一点真能实现,恕我直言,非但不是一个重大利好,甚至有可能是一个重大误区。
究其本源,教育的真正职责,如上所述,应该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教师单纯的知识倾泻与装填。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思想与观念的缔造者,而不是一具简单的、没有生命和灵魂的检索装置。假如一定要强调这个“一缸”,比喻的也不该是知识储备而是学术思考。说到这里,另一句有关教育的俗语可供参考——“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给学生一筐鱼,而是给学生一根鱼竿”。
假如说“缸”与“杯”的问题还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下面所要讨论的问题,恐怕就更加敏感了——
从一个人最原本的初始状态而非受过长期训练的角度来说,智商特别高、特别具有天才头脑的人,也许恰恰不适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
原因很简单。假设两人同时面对一道难题,第一名刚读完题目马上灵光闪现:哦天啊,这也太简单了,答案不就是某某某嘛;第二名则苦思冥想,思考良久,琢磨半天,经过一番艰苦推演,终于恍然大悟:哦天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现在我们复盘,让两人为原本对该题无从下手的学生讲解一番,谁会讲得更清楚?
诚然,天才的学生也许更适于天才教师的灵光闪现,但作为大部分是普通人的学生来说,也许一名经过思考循序渐进的解题者更适于给他们讲清思路。
这里并不否认现在很多教师都是优秀人才,而这些优秀人才在领悟教育理念之后更是如虎添翼,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但我们不能要求——也不可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我宁愿看到那些原本思路不快、善于慢慢思考的中资学生,成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惟愿疫情早些过去,还我们以正常生活;更愿我们正在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