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图1:不同喙型的达尔文雀。 图2:达尔文手绘的进化树。 图3:西北大学博物馆镇馆之宝:昆明鱼化石。 |
![]() |
环球航行结束后,达尔文先完成了一系列的地质学、生物学著作,成为当时有较大影响的博物学家。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两部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
《物种起源》有两个核心思想非常重要。一是“生命之树”思想:即所有物种都是由其祖先物种一代代传衍变化而来的,这与上帝没有一毛钱关系;地球上最初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物种在代代传衍中会不断分化,像小树苗那样不断开枝散叶,逐步形成了一棵枝叶繁茂的“生命大树”;树上的所有枝叶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物类群和物种,它们彼此之间都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树一家亲”。
《物种起源》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理论,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雀就是一个可以说明的案例。不同的达尔文雀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喙,也就是鸟嘴。达尔文确信,很久以前从南美大陆飞到群岛上的达尔文雀祖先们,由于长期的食物竞争,发生了分化:有些保持祖先的习惯,继续吃地上坚硬的种子;有些小鸟发现树上的虫子挺有营养,那些喙部更适合吃虫子的小鸟,喙就变得越来越细长尖利;另一些则遭到排挤,只能被迫吃营养不太丰富的仙人掌为生。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为更加适应环境而不断变化的物种,就分化形成新物种了。
人类也是生物界的一员,但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并没有讨论人类的演化,只在书的最后意味深长地提了一句:“人类的起源和历史,也将由此得到许多启示。”《人类的由来》又是怎样一本书呢?
达尔文在50岁时发表《物种起源》,庄严宣告进化论向神创论公开挑战,并逐步得到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认可。12年后,达尔文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以大量的科学事实和缜密的进化逻辑,撰写了人文科学巨著《人类的由来》,宣告与神创论彻底决裂!该书通过人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形态解剖构造、胚胎发育特征和残迹器官等的比较,详细论证了“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的观点。这一伟大论断后来得到越来越多的生物学证据支持,成为科学通识。
有趣的是,达尔文还根据人类与非洲大猩猩等猿类之间的相似性,天才地指引其他科学家应该到非洲去探寻人类祖先的化石证据。经过百年来的努力,古人类学家们果然在非洲发现了从南方古猿到能人、直立人最后到智人的完整的化石序列,可谓是功德圆满!
然而,神创论者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声辩:进化论可以论证人类由古猿演变而来,这不足为奇,因为古猿与人类长得太像了。但进化论能够实证更低等的人类远祖如何长出头脑、眼睛、脊椎、心脏等关键器官吗?
我非常高兴地告诉各位,我在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经过20多年的野外发现和科学研究,在云南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5.2亿年前的“天下第一鱼”——昆明鱼。它不仅与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一样,具有头、躯干和肛后尾这样的脊椎动物特有的三分体结构,还清晰地保存了头脑、眼睛、脊椎、心脏等软体构造。这是非常难得的年代久远的化石,当然也是我们西北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些保存精美的“第一鱼”的头、脑、眼构造告诉我们,它们应该代表着我们人类聪明大脑进化的起点。
在达尔文那个年代,诸如“第一鱼”这样的古生物学发现还非常少,达尔文的进化思想,主要依据他深刻的洞察能力,让他可以在有限的发现基础上,勾画出生命演化的宏观图景,当然也留下了一系列关于具体门类起源演化的困惑。现在,越来越多的类似昆明鱼这样的发现,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关键证据。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