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生而为人,能创造,有思维;能学习,有逻辑;能感知,有情绪……所有这一切,只因我们有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脑。“动脑经”专栏介绍脑科学、脑疾病、脑健康。旨在帮助大众认识我们的大脑,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与保健知识,提高心脑重大疾病的自救意识与能力。
新年到来,气温骤降,神经外科的患者越发多了起来。市民张女士带父亲来看病,一见到医生就十分焦急地问:“大夫!您快帮忙看看,我爸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我们工作都忙,孩子又小,母亲走得早,要是得了这个病,生活不能自理可咋整!”
我看了看坐在一旁目光呆滞的老人,继续听张女士讲述病史:“大概一个星期前,就觉得我爸有点不对劲儿,反应比平时慢,说话不清楚,有时候走路也不稳当。昨天就突然开始说胡话了,不能正常交流,但有时候你告诉他似乎又能听懂,走路左摇右摆,站也站不稳。”
“老人家最近受过外伤吗?”我问道。张女士努力回忆,“没有啊,就是1个多月以前不小心摔了一跤,不过立马站起来了,没有大碍。”我点点头,心里有谱了:“先别担心,我给你开个单子,带老人去做个头颅CT吧。”
“动脑经”的第一篇故事,就从这讲起。
CT结果出来了。
果然!老人家右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典型的新月形等高密度影。我告诉张女士:“老爷子得的不是老年痴呆,但这个病确实会引起痴呆样症状。”
看张女士一脸茫然状,我继续解释:老人得的病叫慢性硬膜下血肿,我推测就是摔的那一跤造成的。这病有个特点,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由轻微外伤引起,当时往往无症状,不被重视,受伤后3周~1个月发病。甚至有的患者受伤后产生顺行性遗忘,否认曾有外伤史。又或者磕碰非常轻微以致没有察觉,之前有个老人只是跟孙子碰了下头就致病了。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利、肢体活动障碍、智力障碍、记忆力减退等,随着血肿越来越大症状逐渐加重。
“对对对!刚开始我爸是说头痛、恶心来着。唉,都怪我没上心,不会耽误病情吧?”张女士懊恼道,“那这个病严重吗?能治好吗?”
我告诉她,血肿形成初期,没有症状或者症状很轻微,而且有可能自愈。只有当血肿达到一定的量,才具有手术指征,所以谈不上耽误。老年人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当头部受到突然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可引起桥静脉的撕裂或造成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
而血液流至硬脑膜下腔后逐渐凝固,1周左右血肿开始液化,周围形成包膜,其外膜富于窦状毛细血管,不断释放血管活性物质,造成局部高纤溶状态,使被膜反复出血,导致血肿腔逐渐增大,引起颅内压增高,对脑组织造成压迫,产生症状。这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方法一般是行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手术效果佳,往往术后立马好转。
在详细了解病情和手术风险以后,张女士为父亲办理住院手续并签字同意手术。由于老人能配合医生,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老人即清醒,能够叫出女儿的名字,肢体活动也几乎恢复正常。张女士喜出望外,对我们更是千恩万谢。此时我心里有一丝温暖,有一点成就感,但更多的是平淡,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再说硬膜下血肿,这是指血肿位于硬膜下腔内,即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多由头部碰撞硬物导致静脉性血管破裂引起,常发生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比如撞击后脑而头颅前部发生血肿,多不伴有骨折。根据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需要注意的是,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情隐蔽,轻微碰撞史常被忽略,导致病情延误。急性硬膜下血肿死亡率高,对于头部外伤者,头颅CT为首选检查方法,具有经济、快捷的特点。
这只是临床工作万千病例中的一个,大部分痊愈了,少数治疗不理想或者有了并发症。患者朋友和家属应该提高健康意识,对于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认识到医学的科学性和局限性。每个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医治病痛,成功了不必过于感谢,失败了请多一份理解。医患是同盟不是敌人,是合作不是对立,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共同面对的是病痛,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双赢。
(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从事功能性脑病及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为山西省科协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成员,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会青年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