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03日 星期五
科普信息化:扬帆远航正当时
□ 徐雁龙 王闰强

    互联网已成公众获取科技信息增长最快的渠道。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科普信息化命题于2014年以中国科协启动“科普中国”为标志,正式破题。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普遍参与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优秀科普创作团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饱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优质科普内容更加广泛地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

    当前,一个五年即将过去,一个新的五年计划正在规划之中孕育。考虑到互联网网民的基数和“功放”效应,科普信息化已经并将长期代表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因为它代表了效率。站在一个新的五年当口,笔者尝试勾勒未来五年科普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期对谋划下一步工作提供思考基点。

    最重要的趋势,无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科普工作和信息化工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19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的明确要求。科技信息作为重要的媒体内容,信息化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科普事业作为公益事业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简单朴素地认为,居于“媒体融合+科普+互联网”交集部分的科普信息化将受到政策的普遍重视,迎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在产业层面,科普全媒体建设将步入历史发展最佳时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泛在化的趋势,科学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产业界处于风口、嗅觉灵敏,一个健康且充满竞争合作的互联网传播生态正在加速形成。一方面,各大门户型互联网平台凭借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规模正在吸引着无数的内容制作者开展信息生产与传播服务——这类平台无论是国内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知乎,还是国外的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都具有成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强大的资源投入以及海量的用户,是目前社会各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科普内容正与其他各类信息内容一样,在平台的支撑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能力,成为互联网传播生态的重要组成。

    另一方面,各大优质内容生产与服务机构也正在基于内容资源构建互联网内容平台,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汇聚垂直用户,积累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实现精准传播——这些内容生产者包括国内的人民日报、CCTV、新华社、得到、科普中国、果壳等,也包括国外的CNN、BBC、DISCOVERY、NASA等。他们正在从平台、内容、技术、渠道、管理等方面融合创新,既建立可控可管的自有平台,也充分利用各互联网平台建立自媒体传播矩阵,还通过强有力的线下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全媒体的传播体系。(下转第2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