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20日 星期五
李善邦先生与《中国地震》
□ 陈运泰
左图:正在做地震区划图研究的李善邦先生(1960年代摄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我国地震学、地球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李善邦先生,1902年出生于广东兴宁一户普通农家。1921 年考入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1926年大学毕业后回家乡,任中学教师及校长。

    1918年广东南澳发生大地震。此前一年,安徽霍山发生过地震。1920年甘肃(今宁夏)海源发生大地震,死人20万,朝野震惊。时任工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先生亲自率队到地震现场考察,撰写地震调查报告,开创我国地震地质研究的先河。翁文灏先生是我国地质学界一代宗师,也是我国地震学的第一位先驱者。他高瞻远瞩,认为地震研究不但要亲赴现场考察,从事宏观研究,还需要建立地震台站,运用现代地震仪,进行微观观测研究。遂请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叶企孙先生推荐一位学物理的学生到地质调查所做地震观测与研究工作。叶企孙先生是我国物理学界一代宗师。1929年,正当李善邦先生厌倦所任教的中学复杂纷繁人际关系的环境、意欲脱身之时,由于叶企孙先生慧眼识才、鼎力推荐,翁文灏先生一纸邀请电文,来到了南京地质调查所,在翁文灏先生的领导下,开始了他的地震生涯。李善邦先生到南京后旋即被派往北平(北京)郊区的鹫峰地震台(地质调查所地震室),独力开展地震台创建、地震观测与研究工作。

    现代地震学是地质学与物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李善邦先生在我国物理学宗师叶企孙先生与地质学宗师翁文灏先生两位恩师的举荐与指导下,白手起家,自学成才,建成了中国人第一个自己安装、管理运作的地震台。鹫峰地震台地处北京远郊,交通、供电均极为不便。为维持地震仪器的不间断运作,李善邦先生隔三差五地要骑着毛驴来往于鹫峰山与清华大学,为电瓶充电。李先生数年如一日,其艰苦卓绝的精神令人敬仰。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鹫峰地震台在193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亚洲著名的地震台,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前,所出的地震报告也跻身国际上不可或缺的地震报告之列,迄今仍是宝贵的历史地震史料。李善邦先生自此也在国内、国际地震学界声名鹊起。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李善邦先生奉地质调查所之命,撤往大后方。即使在逃难途中和到了重庆北碚,李先生也不放弃工作。没有了地震台、地震仪,地震工作不能做了,他便改做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在撤往大后方的途中,他与大弟子秦馨菱先生在湖南水口山用地球物理方法勘测铜矿,在攀枝花勘测铁矿。他与秦馨菱院士是我国最早对攀枝花铁矿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专家,他们的具有开拓性的先驱工作值得后人铭记,不应当被忘记。

    抗战期间,李善邦先生没有地震仪,便自行设计、制作地震仪——霓式地震仪,建成北碚地震台,继续开展地震观测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李善邦先生作为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代表被派往台湾,接收一台维歇特地震仪,安装在南京水晶台地震台。194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过大江前夕,李善邦先生不惧个人人身危险,与调查所的广大职工一道,对要求调查所迁往台湾的指令虚与委迤,保护了调查所的财产,一直坚持到南京解放。

    解放后,李善邦先生焕发了青春,精神饱满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历史地震资料的搜集、整理,中国地震目录的编撰,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全国地震台网的建设,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研究,三峡水库地震的监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估……都可以看到李善邦先生瘦弱的身影,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2年,距离文革结束尚有4年,李先生在人身稍获自由之时,便开始了《中国地震》一书的撰写工作。彼时,我作为文革开始那年(1966年)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刚从农场劳动锻炼后回到研究所不久,有时也上李先生家请教。李先生生活极节俭,常年穿着一件经自家改造的、原为长袖的白色衬衫。衬衫袖子被剪下,夏天作为短袖衬衫,其他季节时再把袖子缝上,作为长袖衬衫。每次到他家中,看到的都是在伏案写作的镜头,桌上堆满了中、英、德、俄等国文字的参考书和资料,以及誊写后的文稿。每当写完一部分,李先生便用现在看来质量比较粗劣的圆珠笔亲手誊写4份。我得以读了其中的部分手迹。他的文稿,字迹工整,力透纸背,堪为青年学子的楷模。

    李善邦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文理兼通。他所著的《中国地震》一书共5篇16章,涵盖宏观地震、微观地震、中国地震、地震成因、地震预报等5个大方面的专题。自1981年《中国地震》出版以来,近40年来,国际、国内的地震观测与研究发展很快,力平衡式地震仪的出现,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引进,地方性、区域性、全球性地震台网的密布,数字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增进了许多有关地震、有关地球的新的认识,需要有更多的类似《中国地震》的论著予以总结介绍,但《中国地震》一书以其基础性与经典性仍不失为有关中国地震的重要参考书。

    李善邦先生于1980年逝世,享年78岁。他未能目睹《中国地震》这部传世之作问世,令人扼腕。现在,地震出版社再版《中国地震》,使更多的学习、研究地震的读者得以研读和不时参考,是一件极有益的事情,我想李善邦先生在天之灵当以欣慰。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作者为李善邦著《中国地震》一书再版撰写的前言。本报略有删节,标题系编者所加)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