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视点
“造谣的动动嘴,辟谣的跑断腿”,谣言的危害不言而喻。
当然,在媒介相对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谣言的危害还显得有限。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用户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谣言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场域。互联网上,自媒体平台的内容缺乏传统媒体时代严格的信息把关与审核制度,媒介平台之间、媒介平台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呈现网状链接与裂变式互动关系,导致谣言的内容产生与传播路径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互联网成为谣言生存与传播的主要场域。
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在被网友举报的谣言中,科学常识类谣言是最多的,占所有被举报谣言的47%。腾讯公司发布的《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仅微信平台2018年全年共拦截谣言8.4万多条,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均是谣言“重灾区”。今日头条在采用GUARD反谣言系统进行谣言治理实践中,2018年共收录了45万多篇去重谣言内容,覆盖了6万多个谣言事件,谣言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2018年11月,网信办联合公安部发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直接点明信息服务提供者须防范谣言和虚假信息等违法信息传播带来危害,履行法定安全义务。中宣部日前也开始集中开展和部署网络谣言防治的工作。中国科协也积极响应,联合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等部委,在中央网信办指导下,主办“科学辟谣平台”,该平台由全国学会、权威媒体、社会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实提高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谣言止于智者,让科学跑赢谣言。
刚刚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由此可见,移动端信息聚合与传播平台对于用户接收的资讯质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日头条APP作为内容产生、聚合与推送的新媒体平台,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反谣言系统,进行反谣言实践,探索辟谣新机制,并发布了《今日头条资讯打假报告》。该辟谣机制包含了谣言识别与获取、谣言储存与二次应用、辟谣机制启动三个主要层次。
《今日头条资讯打假报告》显示,在今日头条上,用户所有内容发布与获得系统推荐之前,都需要经过机器与人工的双重审核,先以反谣言技术作为检测工具,对内容进行初步判定后交由人工审核,并对有谣言嫌疑的内容进行快速响应。目前由机器和人工协同组成的反谣言系统可实现最快60秒拦截谣言,累积拦截谣言超过百万。通过拦截新谣言和下架老谣言,不仅中止谣言传播,还搭建起基于平台文章的谣言数据库。谣言库里的文章为算法优化和学术研究服务,并成为辟谣文章的素材。
今日头条的辟谣机制则采用内容聚合与技术推荐的路径来进行。具体包括:辟谣文章识别并加入辟谣库;与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等合作建立反谣言联盟,通过权威机构平台发布辟谣内容;推出“谣零零计划”吸引优质辟谣内容创作者。再将辟谣库的文章通过今日头条平台进行发布,同时基于6 亿用户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为此前所有看过该谣言的人做出精准澄清——用技术解决了“谣言发布时阅读者众多,辟谣时很多人看不到”的难题。除此之外,今日头条APP内还设立了专门的辟谣频道进行集中辟谣;建立内容创作者的账号信用等级制度,对谣言发布者采取扣分与封禁策略;同时运用抖音短视频平台呈现辟谣知识点,开展知识传播,让辟谣更有说服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以各种“变异”形式在不同平台、不同人群之间交织传播与循环往复。大数据技术在识别谣言、提取谣言、拦截谣言、收纳谣言的过程中需要精确的判断能力与很强的处理速度;在聚合辟谣信息、鼓励辟谣作者、寻找辟谣平台、辟谣信息推送、辟谣效果评估等方面则需要科学的方式形成辟谣合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辟谣机制的探索实践,可以进一步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