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二百年前仰望星空的少女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最近,一张国外的老明信片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明信片上那位举着望远镜仰望星空的古代女子,是中国200多年前一位不到20岁的少女。她的名字叫王贞仪。除了科技史界,这个名字在国内还鲜为人知,而在国外却备受推崇。

    世界最权威的科学学术期刊《自然》评选“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她入选。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另一个说法是命名了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

    2016年,美国的一本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王贞仪榜上有名。

    2018年,最新的一本以揭示过去两千年来推动数学发展却不被周知的女性科学家为主旨的《数字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中,详细介绍了王贞仪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和影响。以她为内容的人物插画也在网上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

    据史书记载,王贞仪(1768-1797),清朝江苏上元人,原籍安徽天长,字德卿。诸生詹枚妻。11岁随父赴吉林,奔祖父丧,居吉5年,读书习骑射。旋回江南,随家转徙京师、陕西、湖北、广东。通天文、算学、医学,工诗文、绘画。曾痛斥风水迷信之说。对岁差原理有清晰了解,并能驳正前人著作中的错误。有《德风亭集》《星象图释》《筹算易知》《重订策算證伪》《西洋筹算增删》《沉疴呓语》等,并有45篇诗文问世。人称才女、奇女子、女中豪杰等。

    根据以上这段精练的简介,再考证她本人的著述和别的有关资料,我们知道,王贞仪出生在清代一个名门望族,家风开明。很小的时候,她的祖母就教她阅读诗词文学。从11岁开始,她就从老家祖父的藏书中,学习了天文学,用当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从西欧传到中国来的望远镜仰望星空。

    她的父亲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传授给她医学、地理和数学。16岁时,王贞仪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如男子般领略大好河山,正是这段经历开阔了她的视野,她开始专注于天文学和数学的学习。

    数学深奥难懂。她居然把清初著名数学家梅文鼎的数学巨著《数理精蕴》分解成五卷本的《筹算易知》,今国外译为《简单计算原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为初学者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数学概念和方法。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

    王贞仪更喜欢的是天文学,她渴望揭开宇宙奥秘,她不仅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阅读研究了很多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天文典籍。

    通过比较中西方的理论,她逐渐形成了一个在当时的中国还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地球是圆的。

    关于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她用一句话轻易地做了回答:“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她认为,地面的广度大,而人所能观察的范围又很小,因此,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是从人的视角来说,所能接触到的地面可以看作是平的。

    除此之外,更让西方科学家佩服的,是王贞仪对于日月食的解释。

    晴朗的夜晚,王贞仪会坐在院子里,观察月亮和星辰。有时,她会呆在屋里,偷偷做着实验。灯下,她看着头顶悬着的灯火,再看看立在东西窗边长桌上的两面大圆镜,观察着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用这样简陋的模拟装置多次实验,困扰她的月食问题突然有了答案。她用直白的语言,加上配图,撰写了一篇《月食解》。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月食的形成原理,她还对月亮的阴晴圆缺、日食进行说明,和现代的天文学阐述的日月食原理一致。那时她才20岁。

    25岁,王贞仪出嫁了,这在当时,可是大龄女青年晚婚。她的丈夫詹枚,一个家境虽不富裕,但对王贞仪却呵护备至的男子,两人结婚并定居宣城。婚后短短的岁月,在操持家务的同时继续从事着她喜欢的事业,王贞仪29岁时因病去世。

    “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子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胜丈夫。”这是王贞仪的诗,也是她一生的写照。

    如一朵昙花,如一颗流星,王贞仪在短暂的一生中,活出了自己的传奇。她的勤奋好学、文理交融,她的足行万里书万卷,她的重观察、实验的科学方法,她进行普及和传播科学的著述,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