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讲坛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对海底矿产资源的研究逐渐展开。科学家们为国家争取到的东太平洋15万平方千米的理想矿区,让我国一下子成为世界上第5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
自2001年俄罗斯提交第一份大陆架划界案以来,外大陆架的争夺成为“蓝色圈地”运动的新热点。据统计,目前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共收到61份划界案和45份初步信息。这些划界案主张的外大陆架总面积约合2600万平方千米。
针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和大陆边缘演化特征,我们立即开展了跨领域的交叉联合研究。在系统分析世界划界案例的基础上,围绕“典型大陆边缘地质特征与划界法规适用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将现代大陆边缘理论与海底探测技术相结合。作为中国大陆架划界国家专项首席科学家,我带领团队建立了涵盖全球典型大陆边缘的三类划界地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创建了外大陆架划界技术体系。
大陆架划界项目,从1998年开始酝酿和筹备,到2009年向联合国提交中国大陆架划界案初步信息,到2012年正式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划界案》将近15年时间,在划界案的制定上我们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沿海国所有。审议沿海国大陆架界限的权力机构是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出申请的各沿海国需要在那里进行陈述和答辩。
2013年8月15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2012年,我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正式提交了中国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次年8月15日在联合国进行了一场关键的答辩。
我们代表团提前3天到达纽约,为的是尽快倒好时差,用最佳的状态面对参与答辩的各国专家。整场答辩分为科学与法律两个部分,作为中方的首席科学家,我负责科学部分的阐述。
我强调了我国东海大陆架划界案延伸至冲绳海槽的科学依据和划界准则完全符合《公约》的规定,从科学和技术角度向国际组织全面阐述了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这一客观事实,还引用了日本科学家的相关观点进行佐证。
答辩取得了成功,这让我方的划界案顺利进入了审议阶段,为国家争取到海底资源。或许这一海底资源现在没有开发条件,但主权权益永远都不能旁落,等到技术成熟的那一天,这片海底的资源便是我们留给后人的宝藏。
作为海洋维权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大陆架划界技术及创建起来的一整套理论体系,不仅已成功应用于我国海洋权益维护、外交、军事、资源等工作的展开,还被作为国际技术援助支撑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国家。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为中国大陆架划界和中国大洋中脊调查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