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
《Nature》中国论文第一人
□ 王渝生
徐寿

    余生趣潭

    一个半世纪以前,1869年,《Nature》(自然)杂志在英国创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综合性科学技术期刊,比1880年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还早十多年。现在世界各国科研翘楚者,都以在这两个杂志上发表论文而感到无尚荣耀,并受到科技界的一致推崇。

    然而,你可知道,早在138年前,1881年,《Nature》杂志就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徐寿(1818-1884)的关于声学方面的研究论文《考证律吕说》。

    “律吕”是我国古代乐律学的统称,是研究律制构成与应用的科学,律管研究更是律学研究中的难题。1878年,上海出版的《格致汇编》发表徐寿《考证律吕说》这一重要论文,报道了徐寿研究律管管口校正的最新成果,他用实验向著名的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1820-1893)所著《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一书提出了质疑,该书说:有底管、无底管发出声音的吹奏振动数,在一定时间内,皆与管之长度成正比。这也就是说,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任何八度音阶必是吹奏震动数的两倍,因此开口管必须准确地截去一半才发出高八度音。而这一点徐寿通过实验证明恰恰是不正确的,“惟声出于实体者正半相应,故将其全体半之,而其声仍与全体相应也。至于空积所出之声,则正半不应,故将同径之管半之,其声不与全体相应,而成九与四之比例。”徐寿用9英寸长的铜管进行实验,发现将管长截去一半,并不能得到与原管相差八度的音,但如果再截掉半英寸,就能得到准确度的高八度音。实验表明,两支相差八度音的开口管的长度比例不是2:1,而是9:4。

    在文章中,徐寿对传统声学定律“空气柱的振动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质疑,并用现代的科学矫正了一项古老的定律。

    徐寿的这篇有独创性的论文被英国来华传教士傅兰雅推荐到《Nature》杂志,《Nature》编辑部评价为“非常出奇”,遂于1881年在该杂志上刊载。

    徐寿,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清末著名科学家。

    青少年时,徐寿学过经史,研究过诸子百家,常常表达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因而受到许多人的称赞。然而他参加取得秀才资格的童生考试时,却没有成功。经过反思,他感到学习八股文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做官的打算。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物理、化学、技术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

    22岁时,徐寿在座右写下两铭,一为“不二色,不诳语,接人以诚”,一为“毋谈无稽之言,毋谈不经之语,毋谈星命风水,毋谈巫觋谶纬”。

    那时候大清未亡,徐寿参与了“洋务运动”中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和自主研制蒸汽机轮船等科技活动。

    在《Nature》上这篇中国人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之后的第三年,徐寿就病逝于上海致格书院,享年67岁。

    十多年后,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也在一次无烟火药的实验试制中,意外被炸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徐寿父子不求功成名就,更不求达官厚禄,一生都致力于近代先进科学的引进、传播和研究,真是令人欣佩。

    或许徐寿这些人,在整个世界科学史上的成就微不足道,因为近代科学在中囯经历了一条充满艰辛与屈辱的过程。但是在封闭和黑暗的清朝末期,他的论文在世界顶级科技期刊上发表,他们实施着继承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并同吸收西方先进科技成果相结合,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散发着无尽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当今的科技人员和莘莘学子,愤发图强,勇攀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