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科技改变生活

    云冈石窟 借助3D技术“活起来”

    借助3D打印技术,云冈石窟第18窟在北京被成功复制,高大的立佛“走”出了千年石窟。这是继第3窟大佛、第12窟“音乐窟”成功复制后,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的又一重大成果。

    据了解,云冈石窟第16至20窟,即帝王象征的昙曜五窟,由当时著名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其中,第18窟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

    共享电箱 手机一扫活水灌农田

    种了几十年地的陈俊没想到,手机扫一扫二维码,他家的地就能灌水了。

    陈俊是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濠林村4组的农民,家里有10亩地,今年9月份种下油菜的3亩地都实现了手机扫码用电。陈俊说,从他父辈到他都想象不到可以这样种地,“科技发展太快了”。

    陈俊口中所说的“科技”是今年8月国网荆州供电公司推出的农村“共享电箱”试点。这是首个适合我国南方农业种植区环境和条件的智能用电创新项目。

    精准给药 纳米机器人实现微创治疗

    一个国际团队开发出一种纳米机器人,首次实现让机器人绕过眼球表面抵达视网膜且不对组织造成损害,未来有望用于精准给药领域。

    这种表面润滑的螺旋形磁性纳米机器人直径仅为500纳米,不到头发丝粗细的两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眼球玻璃体中心位置到视网膜的可控运动。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受自然界中猪笼草的液态润滑界面启发,开发了这种纳米机器人。(以上信息均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