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 星期五
米粉情结
□ 刘晓军
储云 摄

    住家小区附近的商业中心,最近有一家广西风味的餐馆开业,主打柳州螺蛳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开在这里的第二家跟螺蛳粉有关的餐厅了(第一家经营了不到一年)。

    标榜正宗,未必正宗,远离八桂大地,食材、配料能有那么地道吗?但在京城之秋爽爽的空气中那若隐若现的酸辣味儿,还是诱使着在广西长大“嗜粉”如命的“吃货”晃悠进了餐厅大门。必须承认,有些人对那酸笋味是毫无抵抗力的。

    盛着螺蛳粉的海碗端上来,配料也太简陋了吧,才看第一眼,心里冷了半分。少得可怜的酸豆角、三四片切得很小的叉烧,几粒红皮花生米……相当失望!添加了桌上的白醋和辣酱,为了不浪费粮食,勉强“吞”下了眼前汤水寡淡的二两所谓螺蛳粉。上当只此一回,下次绝不再进来!

    坐在餐厅的桌前消食发呆,遥想着回味着心目中正宗螺蛳粉的味道。大碗里盛的是滚水锅里烫好的圆粉、烫过的应季青菜,然后依次添加螺蛳粉“标配”:酸笋、油炸腐竹、油炸花生(广西特产的红皮小花生)、木耳丝、葱花、香菜、萝卜干丁或酸豆角,如果你不吃其中某种东西要提前说……最后浇上螺蛳汤——石螺、猪筒骨和十几种天然香料熬制成的高汤(各家有各家的秘方),汤面上漂着红油。店里会有个调料桌摆着酸醋、香菜、葱花、辣椒酱之类,口味重的人可以再次添加。从店家把粉放进大碗那一刻开始,我就目不转睛盯着每个环节,双手接过酸香(不喜欢酸笋的人受不了那种“香”)四溢的大碗,端到自己位置坐下,更是一边美美地看着碗里的粉,一边迫不及待撕开筷子包装……想得心里高兴,忘形地咽下哈喇子,哎,那才是爽口提神的螺蛳粉的最佳打开方式!

    广西各种小吃不少,米粉更是品种繁多(统统爱吃),各地特色米粉数不胜数,卤肉粉、海鲜粉、猪脚粉、生榨粉、生料粉、牛巴粉、肠粉等等,能叫出名字的米粉有上百种之多,每座城市都有一两种属于自己的米粉,在我出生长大的南宁,老友粉则是这里独有的名片。

    春节按惯例回南方探望父母,期间以各种理由与发小同学聚了又聚。叙旧畅聊,美酒相伴,那些咸淡可口、色味俱佳的餐食,不断唤起各种美好的记忆。一块儿聚餐喝酒叙旧或者品茶畅聊,喝多了或聊饿了,宵夜必不可少。北京晚上10点半差不多就“洗洗睡了”,南宁的夜生活10点半才刚刚开始。那天夜里1点多,母校南宁二中附近的老友粉“舒记”居然还有100多号等位,于是转战中山路夜市——传说中的中国十大小吃街之一,这里汇集了南宁,不,应该是全广西所有的名小吃:粉饺、卷筒粉、瓦煲饭、芝麻糊、龟苓膏……

    中山路街尾的“天福香”老店找个角落坐下,发小说这家好像就是《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过的。一碗“老友”端上来,冷热适中,味道纯正,一群人谁都没话了,全都埋头于自己的大碗“嘬粉”。不错,生料都是提前洗净腌制了的,加上特制的酸笋、辣椒、豆豉,油锅旺火一起翻炒,再添一勺熬了一天的骨头汤,那碗老友粉酸辣中带着点清甜的味道。

    饮食讲究的南宁人,吃完米粉最多只喝两三口汤就结束战斗,只有那种极没出息的贪恋美味的“吃货”,会端起大碗把汤喝得见底儿……为此我是没少承受外甥女那鄙夷的目光,再看看也“吃干喝净”的那几位,无一例外都是外地回邕探亲的发小。

    第二天,我兴致勃勃告诉外甥女,昨晚我们去中山路吃老友粉了!外甥女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不屑地看着我,“现在去中山路吃宵夜的都是外地人,南宁人都去水街了,那儿的味道最正宗……”

    美味可不可以私藏?

    几年前,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中华美食文化的《舌尖上的中国》,掀起超高收视率之后,不甘寂寞的“吃货”们顺着广西特产酸笋的诸多吃法,“翻腾”出了柳州原创的螺蛳粉。也是在那段时间,有开公司的朋友要二次创业,选择了当时被带“热”了的柳州螺蛳粉,作为她们“某某风物”项目广西地域特色美食进行深度开发。为了前期推广,她们希望收集螺蛳粉的有关故事和溢美之词,我虽为她们的创业热情感染,但当时竟毫不犹豫地婉言拒绝了。自私地认为,某地的美食,离开了那里水土养育的地道食材,离开了那里的水和空气,离开了传统的烹饪手法,绝对失去了地道风味。而且广西人对于螺蛳粉的那种欲罢不能的喜爱,如果被用作了某种目的宣传……很怕所谓的“趁热”挖掘,只匆忙拿走了“皮毛”,让外省人误读了真正的美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