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历久弥新: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本质观
□ 张志敏

    2017年出版的《科学文艺概论》是叶永烈在他1980年的《论科学文艺》基础上扩充修订而成,时隔37年,以更丰富、更成熟的姿态呈现了叶永烈科学文艺思想。其中,叶永烈对于科学文艺本质的回答十分深刻、全面。虽然这在今天已不是新的课题,但对于时下的科学文艺创作、科普创作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叶永烈认为,科学文艺是科学与文学“结婚的产儿”,它从文学中吸取文艺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融二者为一体。在科学文艺中,科学是内容,文艺是形式;科学文艺就是用文艺形式来描写科学,寓科学内容于文艺形式之中,是把科学作艺术上的再创作。

    叶永烈对科学文艺本质的认识,充分吸收了俄罗斯作家别林斯基和苏联作家高尔基、伊林对科学文艺的描述和观点,并作更深层次的阐释。同时,基于对科学本质的这种认识,叶永烈总结出科学文艺创作的路径有三:一是科学家拿起文艺之笔进行创作;二是文学家闯进科学领域进行创作;三是科学家与文学家联合创作。他将科学和文学视作科学文艺的源头,认为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共同构建科学文艺作者的修养。他还提出“科学之树固然重要,科学之林也应该让人们看到”,提倡写作综合主题的科学文艺作品,呼吁科学文艺作者努力发掘新题材,普及新科学。

    叶永烈辩证地回答了当时关于科学文艺本质的三个有争议的问题:什么是科学文艺作品,科学文艺究竟属于文艺还是科学,科学文艺作品以文学为主还是科学为主?他提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须具备两个条件:是文艺作品,有一定的科学内容;一般的科普读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文艺性,但不一定是科学文艺作品。他认为科学文艺是文艺作品,就这个意义上讲属于文艺;科学文艺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就这个意义上讲也是科学的一部分;但科学文艺具有既不同于文学作品又不同于科学论文的特性,就这个意义上讲,它又独立于科学和文艺之外。他又指出科学文艺作品可分两类,一类以文学为主,一类以科学为主,提倡创作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形式、同内容的科学文艺作品,反对“抑文扬科”或“抑科扬文”。叶永烈对上述问题的辩证回答,应当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让更多作家能够抛开顾虑、放开手脚去开展科学文艺创作。他还认为,科学文艺是用形象思维讲述逻辑思维,科学文艺作品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大多数科学文艺作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

    叶永烈将思想性、科学性和文艺性视作衡量和品评科学文艺作品的首要标准。首先,他强调科学文艺的科学性事关重大,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写科学文艺作品,并且应当像科学家写作科学论文那样严谨。不过,叶永烈也意识到科学幻想小说的科学性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艺作品或者科普作品,不能用现实的科学尺度去衡量。其次,他认为科学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在于主题思想,不应将科学性凌驾于思想性之上,反对“科学性是思想性的本源”说法。第三,他认为科学文艺是文学中的一个独立分支,科学文艺作品属于文学范畴的作品,正是文艺性使科学文艺区别于一般科学著作、教科书和通俗科学读物。品评一篇科学文艺作品的高低优劣,除了思想性、科学性之外,主要取决于文艺性。除此之外,叶永烈还提到科学文艺作品应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通俗性。

    从《科学文艺概论》论及的具体科学文艺形式看,叶永烈认为文学、艺术都可以用来表现科学,形成包括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散文、科学诗、科学相声、科学家传记文学、科学漫画、科学连环画、科学寓言、科学谜语、科学文艺电影、科学快板在内的科学文艺作品。

    除《科学文艺概论》之外,叶永烈关于科普科幻创作的思考还见于《主力舰沉没》《写给“小叶永烈”》《每一个孩子都能写作》《科普创作札记》等著作。他的科学文艺思想形成既有对苏联科学文艺思想的借鉴吸收、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源于对自身创作实践的反思总结,是我国科学文艺理论界的先导、科学文艺研究的珍贵史料库,也是科学文艺创作的实践指南。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