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空
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在《科普时报》上陆续发表文章,探讨了与科幻文学和影视相关方方面面的问题,而且还引发了和一位文学博士关于“软”“硬”科幻定义的辩论。
对此话题最近我又进行了反复思考,更坚定了自己的认识:在今后的科幻影视创作中,建议暂时不要再分类“软”“硬”科幻。因为,一旦有软硬之分,幻想(包括奇幻、魔幻,甚至只要有超现实元素、超自然能力)类的影视,便有可能蹭着科幻涌入其间,中国科幻影视将可能一直处于科幻元年(“科幻元年”已经喊了至少三年)。
纵观欧美经典科幻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与故事水乳交融的科幻设定,必须以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对论或量子力学,最好两者兼而有之)为基础。
其次,流畅、有趣、动人心弦的科幻故事(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应以科幻设定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此外,形象鲜明的人物,震撼人灵魂的感情线(从文学角度而言,这点看似相对容易,但和第二点类似,这儿是指科幻设定之上的感情线,如超越时空)。
最后,富有哲理的人文内核。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文内核不能靠哲学设定,而要依据科学来设定。
再请看科幻大家对科幻小说的定义:
科幻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指出,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程度不同。
科幻三巨头之一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认为:科幻小说是根据现实世界足够的知识,与对自然的科学方法完整的认知,来“描写实地”推测可能发生的事物。
科幻小说巨匠西奥多·斯图金指出:以科学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所构成故事的情节或背景的小说,那才是科幻小说。
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台湾科幻作家叶李华说过:科学基本架构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是现在还不可能;其二,未来一定要有可能。科幻小说要有强烈的科学意味,小说中的科学“比重”要大,尽可能不违背科学的基本原理……
综上所述,一部真正的、精彩的科幻小说(或影视),至少得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其一,至少具有一个超出想象、但必须符合科学逻辑的脑洞;其二,具有形象鲜明的人物、震撼人心的感情线;其三,至少要有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内核;其四,一个将人物、情感、脑洞和精神内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科学思维为基础(而非哲学思维)来讲述的故事。
其中,有一点一定要特别明确:真正经典的科幻作品,肯定得以科学思维为基础(而非哲学思维),这可能正是国内文学界对科幻文学的普遍误区。这样说吧,科幻作品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培养读者的科学思维,而非哲学思维。而且,科幻作家与伪科学家的差别也很类似,这两种人都在尽力发挥创意,从科学延伸出一些超现实的情节。差异在于前者承认所写的是虚构故事(fiction),后者则坚称自己是在传播真理。
如果进一步分析,两者还有些更细微的区别,例如在延伸科学的过程中,科幻作家并没有颠覆科学的本质;而伪科学家们在尽情延伸的同时,偷偷挖掉了最核心的科学精神。这可能正是真科幻作家和伪科幻作家最大的区别。其实,运用哲学思维创作的文学作品,早已归类为魔幻现实主义,比如《百年沉浮》、莫言的几部作品。
最后再强调一下,真正的科幻小说、影视作品,是以科学精神加科学方法来展望、幻想和探讨未来的文学作品,即:科学,外加浪漫情怀,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
(作者系加拿大某国际财团风险管理资深顾问,科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