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盛时一已过 来者日日新
□ 王平康
郭友钊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我确有幸,工作伊始,就从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查,见证了我国及世界新能源事业发展的一波波盛事:2009年,我见证了在冻土带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我国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通过钻探在陆域获得水合物实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2011年、2016年,我又见证了两次陆域水合物试开采试验,其熊熊烈火发出的火光照亮了我国开采新能源的道路;2017年,我又与同事们一起见证了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圆满成功,让全世界看到了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的曙光。

    作为10年前亲身经历我国青藏高原冻土区可燃冰发现过程的我,当我细细阅读《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时,我看到书中熟悉的地名、人物和风景以及过往旧事,仍旧是那么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冰天雪地寻找可燃冰的年代,回想起一群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寻冰人”,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勇气,长年奋战在雪域高原找矿一线,一句誓言,一生奉献。《钻冰取火记》中的“火”如同书中所说“这把火,让大地有了生气,万物得到温暖,世界看不到黑暗……”,也如同封面“火”字设计一样,这个红红燃烧的烈火,既是青春年华绽放的光芒,又是燃起人类能源的新希望。一身红装、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团雄雄燃烧的烈火永远是皑皑雪原上最亮丽的色彩。

    该书从什刹海的火神庙展开,预示书的内容将从历史走向未来,意味着“新”;通过两位中学生探讨火葫芦的火源开始,意味着“理”;以参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对“德先生”与“赛先生”关系的讨论,意味着“道”。在此基础上,这两位中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北极圈、第三极的可燃冰,展示了社会从“钻木取火”到“钻冰取火”的“新”“道”“理”:对可燃冰的认识,不仅有重大的能源意义,更有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意义;考察可燃冰作为一个例子,科学活动应该遵循科学本身的逻辑性与创新性。这种寻找科学真相的勇气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正是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所在,唤起新时代,要让“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是郭友钊博士以可燃冰为题材创作的第三部科普书,此前的2002年他早以海域可燃冰的前期调查为背景创作出版了《走向海洋》,力图阐明在海洋世纪我国为何要重返海洋;2011年,他又以青藏高原可燃冰勘查的题材创作了《沐雪燃冰》,进一步向公众推介了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勘查与开发的意义。而这部《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则强调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可燃冰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能源又有环境意义,需要理性、科学地认识这种新物质。

    郭友钊博士作为科技工作者来写科学的事,其文风清新朴实、语言风趣,其文学作品尤其擅于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有机融合,每每品读起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燃冰因冰火相容而珍贵,寻冰者因孜孜探索而伟大,文学创作因文化价值而经久流传,这就是《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一书的魅力所在。

    可燃冰勘查与开发事业正在发展,并一定会不断取得科学新知、商业突破。这让我想起刘禹锡的《送张盥赴举诗》中的句子:“盛时一已过,来者日日新。”期待作家跟踪可燃冰的一一盛时盛事,创作更多的新著,传播更多的新思。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天然气水合物调查室副主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