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画不清的界线
□ 叶李华

    谈科论幻话创意

    科幻文学虽然已有200年历史,至今尚未出现广为世人接受的科幻定义,因而有人打趣说,世上有多少科幻作家,就有多少种科幻定义──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有些人今年的定义恐怕就和去年不一样。

    这究竟是为什么?与其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不如先从一个比喻说起:想必你听过“潮间带”这个名词,即使没听过,也很容易顾名思义。它可以说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灰色地带,涨潮时它会被海水淹没,退潮时又重新露出水面。

    潮间带应该算是陆地还是海洋?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科学问题,而是观点问题了。换言之,海洋和陆地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如果你怀疑这个说法,不妨查查“海岸线”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定义。同理,科幻的定义之所以众说纷纭,主因正是大家对于“科幻潮间带”有不同的看法。若能一一指出这些灰色地带,对于科幻定义的统一应当很有帮助。

    ●四种科幻潮间带

    一、改编成小说或电影的科学史实

    举例而言,美国当年的登月计划,从阿波罗11号到17号,总共成功登月6次──请注意并非7次,因为阿波罗13号半途出了意外,让全世界为3位太空人捏把冷汗。幸好最后有惊无险,他们3人平安归来,被誉为是一次“成功的失败任务”。25年后,好莱坞根据这艘太空船的事迹拍了一部同名电影,不久它就被收录到某些科幻电影书籍中。

    二、根据科学理论或发明发现创作的故事

    这方面的代表性例子,是美国化学家翟若适晚年所写的“科学小说四部曲”,依序为《康特的难题》《布巴奇计谋》《曼那钦的种》以及《NO》。其中第四册的书名最有创意,它并非英文,而是一氧化氮的化学符号。可别小看这个简单的化合物,它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信号分子,作者据此发挥创意,构思出一部精采的科学儒林外史。

    三、部分伪科学文类

    某些明显违反当今科学的伪科学文章(例如声称地球是空心的,里面住有另一种人类),读起来颇像科幻小说,有时难免会鱼目混珠。此外,有些被刻意包装成伪科学的作品,骨子里其实还是科幻,《阿波罗18号》这部电影就是经典案例。在真实世界,阿波罗计划只进行到17号,18号当然是科幻创意的产物,然而片商为了刺激票房,刻意声称它是未曾公开的真实纪录片。

    四、带有科幻色彩的奇幻故事(例如出现机器人身影的希腊神话)。这部分我们在《源远流长的机器人》已有详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排除灰色地带之后

    如果采用严苛标准,将上述四种“边缘科幻”排除在外,科幻的定义应该就不难取得共识。且让我们试试下面这个论述:

    科幻故事(无论小说、电影、漫画……)少不了虚构的科幻元素,这些元素在当今世界并不存在也不太可能出现,但作者会尽量以说理方式说服读者接受。

    问:经过改编的科学史实,如何违反这个定义?

    答:它抵触“当今不存在”这个条件。如果你硬要说,经过改编便不是史实,因此不存在,那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了。

    问:科学故事如何违反这个定义?

    答:既然其中的科学或技术是真实的,没有任何幻想式的延伸,故事中就没有“不太可能”的成分,严格说来应属科普作品。

    问:带有科幻色彩的奇幻故事,如何违反这个定义?

    答:奇幻故事的特色是作者说了算,不容许读者有任何质疑,因此欠缺“以说理方式说服读者”这一环。举例而言,你在看武侠小说的时候,能不能质疑内力的真实性?

    问:伪科学文类如何违反这个定义?

    答:伪科学作品一律宣称是真人真事,因而直接抵触“虚构”这个前提。

    (作者系台湾著名科幻作家、翻译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