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开启科普研究新篇章
□ 王康友

    科苑视点

    党的十九大立足时代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绘就了伟大梦想新蓝图,开启伟大时代新征程,中国站在了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普研究事业要回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新篇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新时代科普研究要有使命感和担当性,科普理论研究要坚持实践第一、理论自信;科普理论研究要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基本目标和特征;科普理论研究要坚持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

    新时代科普研究要有新的方向,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要求,研究科普工作如何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发挥作用;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研究科普工作如何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翼;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研究科普工作如何实现国际化;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呈现新形态,研究如何推动解决科普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研究科普如何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迅速,科普理念进一步提升,科普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成效显著,科普事业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科普资源、科普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方面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普工作理念、模式、机制、评估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具有与新时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目前对于科普实践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方式,更缺乏系统性的深入探索,迫切需要针对我国科普工作领域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结合国内外科普工作现状,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索,不断拓展科普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酝酿新的理论突破。

    在加强科普理论研究时,我们应该重点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认清科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多出适应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成果,不断发挥科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理论服务实践的水平,在实践中提高理论能力,服务科普事业发展。

    二是要提升科普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开展如何引导并强化人们崇尚科学的价值观、打败金钱至上价值观的研究,其次是开展科普如何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三是重视科普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模式提炼,要深入研究科协科普工作60年的发展情况,积极探索科普60年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着重研究2021年至2035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力争结合新时代特征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工程的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四是重视科普需求与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如何更好地推进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并举,更好地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五是要提升欠发达地区、弱势人群的科普服务,通过大数据手段了解掌握老少边穷地区群众的科普需求,研究并提出适合老少边穷地区特点和需要的科普方法、手段、渠道,着力解决地区、人群、性别之间的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异。

    六是要推动科学家参与科普,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与科普结合机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中涉及到的评价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彻底破除阻碍科学家做科普“四不”窘态(即:科学家不愿做科普、科学家不屑做科普、科学家不擅长做科普、科学家不敢做科普)。

    七是要重视新技术应用对社会的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将使未来职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可能消失的行业也会越来越多,学校教育以外的再培训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烈。科普工作提出未雨绸缪的对策建议,提早部署对这些退出行业的劳动力进行再培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

    八要顺应“互联网+”时代背景,科普需求、观念、内容、表达形式、传播方式、资源动员方式、运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变革,开展深度研究,突破传统技术、理念、体制、机制的约束,建构互联网时代全新的科普行为方式,如针对科普信息化落地、科普大数据分析在科普决策中的运用等展开研究,切实增加工作的精准性和群众的获得感。

    九是要重视科普监测评估,监测评估对促进科普事业的发展、提高科普工作实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应通过积极开展科普理论研究、科普实践调查和评估,为我国的科普决策和科普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科普研究需要关注反映我国实际情况的科普事业和科普工作的指标性监测评估,如国家科普能力监测评估、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以及大型科普活动等各类科普实践活动效果监测评估的方式方法。

    十是要深入开展科普的国际合作,分析科普在国际合作交往中的作用,分析对比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模式、机制、效果,探究我国科普的国际影响力,总结提炼可供“一带一路”国家借鉴的中国科普模式。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本文原载《科普研究》杂志,本报有删节 )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