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达人
“科学咖啡馆”的概念本身出现在上个世纪末的英国,它指的是在非正式场合下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科学家与不同领域的人士进行交流,咖啡馆只是场所之一。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非科学家参与到有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对话和决策中来。
科技部从事科普工作的邱成利博士策划的“科学咖啡馆”还有所不同,它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以及对科学感兴趣并有一定见解的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进行漫谈式的聚会。“这是一个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新动态交流的场所,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形成互相沟通、学习的习惯,并在社会上营造理解科学、传播科学的氛围。”
2016年2月的最后一天正好是周一,晚上6点30分,第1期的“科学咖啡馆”正式在中科院物理所咖啡馆举行,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员、科普达人曹则贤第一个开讲。此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一晚上,这个活动都雷打不动地进行,已经成了物理所人气颇旺的科普品牌,它小而精的运作模式在当下的大众科普传播领域显得十分别致。
这一模式得益于它的打造者——科技部从事科普工作的邱成利博士,他是“科学咖啡馆”的策划人、发起人,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兼职主持人。
邱成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学咖啡馆”每期都有一位主讲人进行半小时的科普专题报告,此后1小时是活动参与者的自由交流环节。但就是这样一个程序并不复杂的活动,让他在前期策划、组织中绞尽了脑汁。
邱成利认为,“科学咖啡馆”必须区别于当下科普市场上常见的一对多式的演讲、讲座、沙龙,以单向传播知识为主、互动为辅的活动方式,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学会表达。“我想让大家明白,你必须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可能得到更多人的回应,只听不说是无法获得深入启发的。”
参与者得会问,还得会聊,聊出水平。这也意味着“科学咖啡馆”的每一位来宾都得精心选择,定向邀请。邱成利会与小团队严格根据主讲人所在的学科领域以及话题本身,搜寻那些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对该话题有所涉足或者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同时也会邀请关心该话题、对此有所见解的媒体人士、大学教师、医生、企业家参与。至今,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每次一直保持在30人左右。
为了扩大传播,受邀人士会进行轮换。在他看来,一流的科学家不等同于一流的科学传播者,主讲人必须拥有在各种抽象的知识内容中聚焦现实话题的能力,深入浅出、简洁生动的表达能力。遵循高标准的筛选过程,也成了“科学咖啡馆”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为止,“科学咖啡馆”已经进行了25期。
“科学咖啡馆”的高品质,开始吸引很多科学家的主动参与,并且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邱成利表示,希望未来能把它作为一个成功的模式进行推广,但前提是,它的组织者能真正捕捉到活动成功的关键要素。除了严格挑选人员、控制规模和频率之外,不能忽视的是对细节的打磨。
每期活动前,邱成利与主讲人会就报告主题、PPT制作、文字稿进行仔细的讨论和调整。为了进一步提升互动的效果,“科学咖啡馆”将尝试提前把主题报告文字内容告知其他嘉宾,让他们带着充分的思考和有价值的问题进入活动。多数情况下,每一期还会有一名院士惊喜登场,进行总结性点评发言,这也提升了活动的水平和影响力。
目前,“科学咖啡馆”还开通了报名通道。这一份嘉宾登记表,不仅表明作为参与者的入选理由,更重要的是,该嘉宾每次发言时,这些信息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大屏幕上。邱成利说,这是对参与者自我价值感的一种提升,是对他们的正向激励。
除此之外,邱成利还为这个活动增添了一些必要的仪式感。在活动一开始,每一位主讲人首先会介绍自己带来的一种咖啡豆,和大家围绕咖啡进行几分钟的简单交流,并请大家品尝,放松情绪;再者,他鼓励参与者捐出一些与主题契合的有意义的文化产品或者科普作品,逐渐形成一种“众筹”机制。现在,“科学咖啡馆”的书架上已经放满了科学家带来的书籍和他们在世界各地工作、旅行时收集的咖啡豆、咖啡杯。“科学咖啡馆”正在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