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3日 星期五
何以留住乡愁记忆
□ 李同德

    理想城市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洱海边的古生村考察,面对碧波荡漾的洱海,他感慨地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并指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是的,留住乡愁,就是保护好村边的山山水水、自然美景。 

    笔者到过全国许多的古村落(现在被人们改称为“传统村落”),除了不多的尚处于半原始状态、民宅急需修复的外,多数已经经过精心规划,并正在按规划建设或基本修建完成,总体印象十分不乐观。 

    笔者认为:怎么保护好古村落,留住乡愁?最根本的是保护好或恢复好形成古村落的原有地学环境,而不只是花大量的资金去修复古建筑、街道。

    笔者指的地学环境是:

    环绕村落远处能见到的雪山、高山、山峰,周边附近的大山、山岭、丘陵、峽谷、河流、盆地、原野、海滨、沙丘及森林、草原、湿地等地貌;还包括村后的神山(南方山村自古就规定禁止采石伐木的生态林,内蒙称敖包),山丘的象形石、石林,谷中的奇石、卵石;村边的小溪、池塘、沟壑等微型(地质遗迹)地貎;还有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层层叠叠的梯田以及见证古村落历史的古树(古榕、古柏、古银杏、古槐等,有些地方称神树);及天象、气象(风、雨、冰、雪、雾淞、云彩等)景观……

    这些地学环境构成了乡愁记忆的自然景观。笔者将在下一段落中简要阐述正是这些地学环境促进了古村落的形成,并深刻影响着其民族文化习俗。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学环境(自然景观)和由此形成的古村落、民居及特有的民俗文化构成了乡愁记忆的总和。

    我们的祖先在自然环境中求得生存,必须适应本地特有的地学环境,利用本地的石材、木材等进行建筑,并利用特有的地学环境防御自然灾害和外族入侵,如我国:

    新疆的楼兰古城(汉,石材、生土、木雕)、交河古城(唐,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高昌古城(生土建筑为主,庞大的生土建筑废墟、布局宏伟的残垣)等。

    不同地域的人群,为了生存适应当地的特有的地学环境,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建筑村落城池;又从其自然资源获取能量和食物及其它生活品,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饮食及生活习俗。最终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我国:

    西北黄土高原,原野宽阔、深沟切割,形成高亢的秦腔、特有西北风调……

    特有的地学环境,由此而筑成的民居村落,进而形成的民风习俗和文化,构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成为远离故土的人们经常回忆的乡愁记忆,作为现在继续生活在本土的人们当然要保护好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留住乡愁。 

    作为规划师不要只看到破落的民居建筑需要修复,更要珍惜造就特色村落的地学环境和由此培育出的特色文化,对其破坏的生态环境要花长时间修复,对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找回并发扬,才能留住乡愁。

    (作者系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总工、高级工程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