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卞毓麟(左)与叶永烈在《叶永烈科普全集》发布会上合影(本文系作者在会上的发言)。 |
![]() |
书里书外
面对着1000多万字的《叶永烈科普全集》,令人感慨万千。
我爱读书。50多年前,我还很年轻的时候,不断读到一位署名叶永烈的人的大量作品,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书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年龄与自己相仿的“小青年”。
若干年以后,有出版社邀请我为少年朋友们写一本天文科普读物。当时我还没有出过书,不敢贸然承应。出版社的老编辑就拿来几本叶永烈的少儿科普书,说道:“您看看,就像这么写。”可是,“就像这么写”,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面对如此多的作品,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说:“叶永烈可真是多产啊!”对于这样的评论,我不能说它错了,但也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多产看到的只是结果。更应该看到的是它的过程,应该想到的是作者无比的勤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寒来暑往,春秋代序,几十年啊,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他在写,写啊,写……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我问叶永烈先生:“你为什么要写作?”他发给我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我为什么写作?》,发表在《新民晚报》上。他写道:“不要问我为什么写作?我只是说,我没有闲暇‘玩’文学,也不是为了向‘孔方兄’膜拜。我只是说,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是历史老人赋予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驱使着。”他写道:“时光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我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时间,凝固了的生命。我的一生,将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块汉字长蛇阵之中。”啊,历史老人赋予的是一种责任感,叶永烈的一生用方块汉字为载体,凝固在这种责任感之中。
叶先生告诉我们,《叶永烈科普全集》只占他全部文字的1/3左右,所收的作品基本上都发表在1983年之前。那么长时间过去了,当今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这些作品难道还不过时吗?不,《叶永烈科普全集》是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当然,具体的科学知识随时都有可能被更新。但是,光辉的科学思想永世长存,崇高的科学精神永放光芒。与此同时,叶永烈先生科普写作的激情,写作的态度,写作的功力,写作的技巧,也将会通过《叶永烈科普全集》一代又一代人地传下去,我深切盼望,我国出现更多像叶永烈这样的优秀科普作家,更期待我国多多出现超越叶永烈的新一代的优秀科普作家!我相信,这也就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不遗余力地出版《叶永烈科普全集》的初衷。今天,这套煌煌巨著靓丽登场,我再次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