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图为本文作者(右)与因纽特手工艺人合影。 |
![]() |
下图为因纽特手工艺品。 |
冰源手记
格陵兰艺术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因纽特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它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了研究这个民族的瑰宝。
在格陵兰考察期间,近距离观看当地的艺术作品,感到非常幸运。
Kangaamiut,这是一个只有360人的依山临海而建的小渔村,我乘船到的那天是当地的一个节日,全村放假,连超市都不开门。但是,村里的博物馆开放,使我得以第一次近距离地观看到格陵兰岛上的艺术。
博物馆不大,就是一幢两层楼的房子,一层是出售纪念品的商店,二层才是反映当地人生活的绘画、各种材质的雕塑。根据介绍,格陵兰的艺术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石灯,追溯到公元前2300-500年,艺术创作一直没有停息。在1200-1721年的图勒文化时期,开始融入欧洲白人的文化,而在1500-1700年的探险和捕鲸时期,格陵兰岛的文化艺术被介绍到欧洲等地,逐渐引起人文学者和探险家的关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格陵兰因纽特民族的大量艺术品开始被欧美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在俄罗斯白令海峡边、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地区和格陵兰岛,都有因纽特民族居住,他们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成为欧美极地探险家收集的重要内容,并有多部专著出版,也有很多欧美人文学者以研究因纽特艺术,特别是格陵兰岛的艺术为终身事业。
那么,什么吸引了这些学者呢?格陵兰艺术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因纽特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它保留下来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了研究这个民族的瑰宝。
因纽特人制作的手工艺品,充分表达了他们爱美的天性和艺术才华。制作面具是因纽特人的传统工艺,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用兽皮或者木头,做成各种动物或想象中的事物的面貌,并用一些矿物、泥、果汁、草浆和血液作为染料涂脸谱,用动物的牙齿、羽毛或木片等作为面具的装饰物,这些饰物同时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几千年来,因纽特人都在石头和骨头上雕刻。皂石是比较普遍的一种。这种质地细软、便于雕刻的原料,在北极地区产量很大,因纽特人很善于用它雕出造型逼真、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各种动物。
实际上,在因纽特人的原始艺术观念中,艺术与宗教、实用性与装饰性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许多生活用品非常精致,富于特色,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妇女戴的海象发卡,一端为雕刻的海豹或海象,简洁雅致,另一端可能是线条复杂的雕刻;木制的口袋提手,往往被雕刻成北极熊的形状;鱼钩、口袋、针盒、玩具、护身符、梳子、木偶、刀、套索钉、鱼叉的头部等用具都带有艺术的品味。传统的因纽特艺术纯粹是自然天性的流露。由于白人到来后很喜欢买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雕刻品,为了交易,因纽特人的创作动机才逐渐改变了。
在当地的因纽特人中还流行着一种艺术创作,即在鲸须上作画。每年的春、秋两季,当地的因纽特猎人都要捕猎游经附近海域的北极露脊鲸,每只鲸的口中都有上百根黑色的鲸须,每根鲸须大约长两米,极富弹性。只要用刀轻轻一划,就会露出白色的内层。于是,因纽特人就利用鲸须的这个特点,搞起了绘画创作。其内容也大多与鲸相关,或群鲸嬉戏与海中,或人与鲸在海中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