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团队在南海水下播种珊瑚 |
荧屏文稿
□ 赵致真
保护珊瑚礁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被动消极的“守势”和积极主动的“攻势”,又属不同的棋路和棋风。为什么不能像荒山造林那样在海底播种插条,让珊瑚林大面积开拓生存空间?这正是黄晖团队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全新课题。
传宗接代对于每个物种来说都是头等大事,珊瑚就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本领。从身体的边缘和中间发芽、断裂,不断克隆出新的个体向周边扩展,正是靠着无性繁殖的“分身术”自我复制,让珊瑚礁从很小的地盘发展成结构宏伟、体量庞大的海底巨观。
这种无性繁殖和再生功能又是一脉相通的。将珊瑚枝切成手指大小,经过暂养和培育,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让它们另起炉灶、安家落户,成为珊瑚礁新的“殖民地”。这种珊瑚移植需要外科手术的细心和地质勘探的准确,挑花绣朵的巧思和抽丝织锦的品位。2013年,黄晖团队已经在西沙建立了将近1公顷的珊瑚底播试验区和示范区,经过不断完善改进,来日一定可望大成。
有性繁殖是珊瑚虫向高级生物进化的证明,虽然雌雄同体、雌雄异体并存让珊瑚虫显得性别混乱,但却不妨碍精子、卵子的产生和成熟。平时,雄体珊瑚虫的精子排出后,从水中游进雌体腔肠,并在那里和卵子结合形成浮浪幼虫,再被“吐出”而返回大海,经过漂泊流浪,最终固着在海底坚硬的构造上安身立命。
一年一度的珊瑚排卵事件,则是大自然最典型的同步现象和最神奇的生命凯歌。满月之后,夜幕降临,随着至今无法解释的指令,亿万珊瑚虫体内的生物钟同时发动,将蓄势已久的精子卵子孤注一掷排入海中。如杨花乘风,如柳絮起舞,如烟火齐放,如大雪纷飞,这场“水下婚典”只有短短半小时到1小时,是为了在高密度的时空中实现安全系数和受精概率的最大化。那些逃过危险又找到伴侣的卵子将变成浮浪幼虫开始新生,而错过这个“窗口时间”的“剩女”只能沦为其他捕食者的腹中餐了。
根据胚胎解剖和实践经验,黄晖团队基本已经能预报珊瑚排卵的时间,但仍然怕有误差。为了准时出席这场“相亲大赶集”,他们连续多日在水下蹲守。获取充足的珊瑚受精卵,这是后续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人造环境中的珊瑚苗圃,档案齐全,品类众多,色泽鲜艳,长势茁壮。待到这些小火苗般的珊瑚投放海底,冀望它们可以燎原。像设计公园和景点一样设计出海底仙境,这不是幻想,黄晖团队已经绘好蓝图,让人造珊瑚礁巧夺天工。
对于这些身在大海、饱经风浪的一线实干家,执行能力和操作能力无须质疑,谁能相信他们还有那么多科研成果。《从造礁石珊瑚中提取虫黄藻基因组DNA的试剂盒及其方法》《海洋生态系列研究》《造礁石珊瑚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诸多科学论文发表在国内外的专业期刊上,还有书籍和专著频频问世。让实践和理论并进、经验和学问齐高,是这一代科学家的特色。与国际接轨,和世界同行共享信息资源,共商环保大计。保护我们这颗行星上的珊瑚礁,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忘不了恩师前辈的开创之功和陶铸之德,他们是黄晖团队永远的精神资源。常年漂泊天涯,浪迹三沙,对南海认识越深,就感慨对它爱得太迟,做得太少。要问黄晖的心愿,却那样朴素又简单: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南沙群岛建立起珊瑚礁科学考察站。
悠悠万古的珊瑚礁,初露头角的青年人,南海的明镜里,几曾映照出这样美丽的播种和耕耘!珊瑚礁生长很慢,最快的鹿角珊瑚1年大约能长10厘米。也许一代人都看不到大功告成,但后世子孙将会收到我们最宝贵的礼物和最深情的祝福。
(歌声起,精彩画面闪回)
百次出航向波涛追寻,
千回下潜伴日月升沉。
拥抱自然,礼赞生命,
报效祖国,造福人民。
让心血在礁盘开花,
让智慧在海底扎根。
男儿女儿献青春,
守护南海珊瑚林。
祖先留给我们,
我们留给子孙。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