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午门广场环境改善后场景(故宫博物院供图) |
刘晓军
6月上旬,城乡规划及相关行业一年一度的学术盛宴——清华同衡学术周如期进行,异彩纷呈的活动越来越吸引人。7号下午,素衣布鞋的单霁翔出现,在会场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熟识的朋友还未来得及握手寒暄,年轻的建筑师、设计师即围拢着他签名合照,主持人在台上一再催促:“大家让开一条通道,请单院长到台上开始演讲。”
神秘的宫殿变得亲民可爱了
单霁翔是600年来第一个走完了故宫9000多间房屋的人。因为他,有了火遍网络的恶搞明清帝王像,有了引爆豆瓣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人觉得遥远神秘的宫殿,一下子变得亲民可爱起来……
单霁翔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故宫博物院的开放面积只有30%。2014年达到52%,2015年超过65%,去年开放到了76%。大部分空间开放,每年以10个百分点的速度往前走。
今天的故宫,与5年前有很大的不同。商业化的紫禁城广场经过清理,变得清新、庄重、典雅、干干净净;30个每天全开的售票窗口,加上60%的网上预约,原先排一个多小时对才能买到票,现在不超过3分钟……进门顺畅了,标识清晰了,黑黢黢的大殿现在有了LED冷光源,既关照到了古建筑保护,又满足了参观者的意愿。曾经,诺大的紫禁城没有一个凳子,没有一个椅子,若要休息,只能席地而坐,或者坐在台阶上,最好的座位也许就是树坑。现在,整个开放区域分别设立了结实美观的座椅、塑凳,上万名观众随时可以休息。
单霁翔的演讲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听众席上时时爆发出笑声。在场的听众大都工作、生活在北京多年,很多人大概有一二十年没去过故宫了,而此刻,演讲还没听完,就已经有了希望“重游故宫800遍”的冲动。
听演讲之前,就已经听说了故宫5年来的一些变化。现在看来,故宫最根本的改变,是从以往的管理者方便为中心,变成了现在以服务对象——观众方便为中心。参观故宫,再也不用像原先犹如拓展训练般,需要鼓足很大的勇气才有可能成行。故宫这个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正在因为这种改变,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快速发展中我们慢慢迷失了什么
也是在同衡学术周,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教授何艳玲的演讲,《更自主、更健康——复杂社会中的城市治理》引起不小的反响。聚焦复杂社会中的城市治理问题,关注中国城市发展的建构性风险。何艳玲认为,城市发展的新逻辑、新价值和政府的新角色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核心是理解和承认人的多重性,并将其带入到城市公共决策过程、城市管理过程和城市技术过程中。
会后,笔者对何艳玲作了专访。这位哲学专业出身的学者,现在非常接地气地研究社会学,每年做大量的调研,并且为地方官员做培训。在她看来“我们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非常多的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和社会故事没有讲得很完整,包括公共服务方面的缺失、社会的分化。空间被作为经济增长的容器,而不是作为社会交往、情感依托、闲暇消费的容器。”
“公共服务”,说起来范围很大,诸如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等方面,可细想起来,又小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城市里步行可达空间是否合理,公交地铁中的站台设置是否安全舒适,广场上设计是否人性化,到博物馆玩一天是否累得半死却找不到休息吃饭的地方,等等。每个人在生活的城市中都会有非常深刻细微的体验,都会有相对一致的需求。
“但是在那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之下,其实我们都慢慢迷失了。当每个人都迷失一点点,在决策的时候、在做规划的时候、在做工程的时候,也就忽略了将个体体验放入这个过程当中,从而忽略了我们的切身感受。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人需要交往,城市需要最低程度的秩序,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可以生活的空间,可以在公共空间里安然相处。” 何艳玲坦承,自己的概述虽然简洁,但实际上有很多复杂的、感同身受的亲身体验作为支撑。
所以她认为,改变现在的许多不如意,其实很多时候取决我们自己。譬如规划师可以通过做规划,学者可以有理论研究的方式,政府官员有公权,哪怕是城市清洁工,每个人在城市链条里都是一个环节。美好城市的实现,需要各个环节尽职尽责。
品味隐藏在都市之中的非凡艺术
2016年5月,北京和赫尔辛基结为友好城市10周年之际,笔者受邀赴芬兰赫尔辛基,采访设计及设计产业发展与创新相关的内容。沿着北欧设计之都的路线图,我们细细品味隐藏在都市之中的非凡艺术,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设计魅力。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赫尔辛基城市市政建设 “以人为本”服务设计。
市政府推荐的第一个采访项目,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央图书馆——赫尔辛基市未来规模最大的图书馆,这是为纪念芬兰独立100周年投资5000万欧元建造的图书馆。它地处市中心的黄金地段,不仅是14万册藏书和借阅书籍的地方,还有点儿像都市里常见的Mall,同时有电影院、咖啡馆、健身中心等设施,是与家人朋友聚会、娱乐的公共空间。中央图书馆首席策划告诉我们,图书馆向所有市民开放,因而项目实施前,设计方案充分向市民开放征求意见。他们认为,设计以人为本,这种参与性设计将大大减少公众的抱怨。
而赫尔辛基艺术博物馆的设计亦是如此。在迁移到新馆之前,他们请在校学生帮助调查参观人群的习惯特点,根据不同环节,设计最合理的参观路线及参观方式,远至地铁站到美术馆的行人路线,近到衣帽间、服务台所处位置的合理性。
在芬兰,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服务设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早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都以为客户设计一系列易用、满意、有效的服务为目标,客户体验的过程可能在医院、零售店或者影剧院和街道上。它将人与其他诸如环境、行为、物料等相互融合,并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
城市发展的新逻辑
现在想来,何艳玲的”城市发展的新逻辑、新价值和政府的新角色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其实质与万里之遥的赫尔辛基的城市建设实践不谋而合。
“以人为本“理念将会被带到对于地方官员的培训课堂上,何艳玲说她会”尽一个学者的职责”。
而单霁翔,作为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5年来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职位上,同样秉承的是“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带着员工每天做一点每天做一点,改变和恢复的是紫禁城的环境与风貌。
他们希望,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是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的美景,让人们愿意来、喜欢来,进而使故宫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实现博物馆建筑回归文化理想、回归历史责任、回归永恒价值、回归本质特征”。
是啊,匆忙的都市里可以有个坐下聊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