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
当梦想的光洒落现实的窗——
残障女作家王忆的风雨人生路

    奔跑,我一直在奔跑/以最独特的方式奔跑/跌倒也好,流血也罢……一路的坚持/只为遇见最期待的风景/所以我愿意/尽自己全部的力量/追逐一个美好的方向/我相信/能去的远方/不一定是天堂/能够抵达的,才叫未来和梦想。

    诗的作者是28岁的南京姑娘王忆,她不会奔跑,连讲话都含糊不清,因为她是位重度脑瘫者。而她用一根手指已在电脑上敲出50多万字,出了5本书,成为一名青年作家。

    背着女儿求医,推着女儿上学

    一家人堕入深渊是在王忆8个月大时。父亲王凤刚清楚地记得,他和妻子吕开萍抱着女儿从盐城老家赶到南京儿童医院,那是吕开萍第一次听说“脑瘫”这种病。从此,夫妻俩天天看报纸、看电视,听说哪有名医偏方就带着女儿奔过去。

    王忆6岁那年,夫妻背着女儿进了北京,听到的却全是无法治疗的坏消息。最终,王忆在北京做了一次腰椎大手术,手术后她会坐了。第二年,王忆双腿又做了大手术,只为解决上厕所浑身颤抖的问题。

    9岁那年,父母坚持把孩子送进了普通学校。从此以后,上下午两节课后,吕开萍都要到学校抱着女儿上厕所,后来全家搬到南京。父母仍然用自行车或轮椅风雨无阻推着王忆上学、放学,直到初中毕业。

    她用一根手指走上文学路

    见过王忆的人都知道,她含糊地说每一句话都要用上全身的力量,她歪歪扭扭地做每一个动作都是一场搏斗。自己洗澡、叠被、用筷子,她都做到了。哪怕是出席正式宴会也可以保持体面,代价是比普通人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

    一个残障孩子,自小被教育独立、坚强、努力,最后成为了一个“会写书的人”。

    王忆只有右手一根手指可以敲击键盘,写作不仅是心灵的抒发,还是一场汗流浃背的体力劳动,文学对她而言,是“键盘上的马拉松”,然而她却越跑越精彩:

    2014年作为江苏残联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参加中日韩第四届残障人福祉国际交流会;2015年出版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2016年出版诗集《爱,不能等》;作品《我从你的世界路过》获“华语典藏杯”全国情诗大赛一等奖;作品《我的天长地久》在光明网“三行情书”大赛中获银牌;2017年,诗集《等待春天》出版。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序言中写道:“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哀怨,没有阴暗,有的只是温暖和光明。”

    愿每个残障者都被温柔对待

    今年6月8日,讲述自闭症儿童艰难求学故事的电影《喜禾》在南京举办首映式,王忆在现场呼吁,让残障人士尽可能接受融合教育,只要达到一定的能力,就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成长。她说:“每个残障者都希望活得有价值、有尊严,价值感与尊严感来源于残疾人自身的努力,也来源于社会的认同、接纳与平等对待。”

    从2014年起,王忆在中国江苏网担任“文艺自强”版版主,接受全国残障人士来稿,为大家打理着一片文艺百花园。

    她还努力地走到大庭广众之下。今年春节前夕,她在徐州火车站大厅向过往旅客赠书,费力地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名字;不久前的父亲节,她走进南京女子监狱举办诗歌朗诵会……

    父亲是那个每次陪着女儿出现在公众场合的人。他永远站在女儿身后,为她的成长去争取每一次机会,创造所有可能。作为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副主席,王凤刚在全省发放了3000多份问卷,写出了2万多字调研报告,建议为智障人士设立终身保障机制。

    这对父女告诉记者:“人们越多了解残障人士的真实情况,就越会耐心、温柔地对待他们,而我们愿意做站出来的人。”

    《新华日报》2017.6.30   文/王宏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