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高发,为什么没有我们自己的药物?”“外国药太贵了,可便宜的国产药能达到治疗效果吗?”“这些药安全吗?”这些医生们常常听到的问题,最能反映百姓心中存在已久的顾虑,创新、有效、安全成为摆在中国医药研制面前的三道考题。
如今,随着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登台亮相,不但在一些领域打破了国外专利药物垄断,而且药品安全性、可靠性提升。医药研发正由仿制逐渐走向创制,我国正从一个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迈进。
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8年来,硕果累累。新药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截至“十二五”末,累计9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是专项实施前总和的5倍。
与此同时,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秦怀金介绍,我国突破了抗体和蛋白药物制备、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药物缓控释制剂、中成药二次开发等一批瓶颈性关键技术,临床前评价、疫苗研发等技术逐步实现“跟跑”向“并跑”的转变。
新药的不断推出,让中国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我国在肺癌、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后,面对昂贵的外国药便有了议价权。“国产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上市促使国外专利药物降价超过50%,大幅减轻患者用药负担。”秦怀金说,不仅如此,我国技术改造200余种临床急需品种,涉及15.3%的国家基本药物,药品质量明显提升,满足了国内百姓的需求。
自从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的名字走进了大众视野,这种神奇的中药对于疟疾有明显疗效。而现在,中国科学家又提取出青蒿素的延伸物青蒿琥酯,它具有更强的作用和更长久的疗效。青蒿琥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在国外使用,累计救治1500万疟疾患者。中国新药不仅填补国内空白,也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新药研发创新能力得到国际认可,拉莫三嗪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利培酮微球注射剂获得美国FDA批准,直接提交新药申请,地奥心血康、丹参胶囊等获得欧盟上市许可。帕拉米韦、磷酸奥司他韦、埃博拉病毒治疗性抗体MIL77、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等应急药品,为应对全球应急事件——传染病的流行提供重要的生物安全保障。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也使得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新药专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600亿元,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约450亿元;促进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形成相对集中、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日报》2017.2.27文/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