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两会即将开幕。教育历来是两会焦点议题,而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也是一大难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直到临终前仍耿耿于怀于这个问题。自此而后,“钱学森之问”与“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的“李约瑟难题”深深刺痛着中国有识之士和精英们。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破解“钱学森之问”显得关键而迫切。破解“钱学森之问”,要形成多方合力破解的环境生态,家庭、学校、社会、青年自身,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教育界特别是学校,是回答“钱学森之问”首当其冲的力量。中小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小学教师是培养发现人才的最前沿力量。而基础教育阶段最为人诟病的是学生负担过重,严重扼杀了学生发展兴趣、创新探究的天性。为此理应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感兴趣、拓展学生潜力,帮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
高校是培养未来精英的阶梯。而我国现今高校行政化过浓、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围绕培养世界级杰出人才、立德树人的中心开展工作的思路,尚未完全厘清。目前我国正在加紧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必由之路。
青年成才的路上,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不能只关乎温饱生存,还要给孩子滋养家国情怀,让他们怀着理想和抱负,在对万物的好奇中,在不断探索中,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学习成才,实现人生价值。
而社会是创业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外部生态。历史上但凡杰出人才的出现和成长,都有赖于宽容开放、鼓励创新的外部环境。当前社会还要改变人才评价标准,涵养容错试错土壤,让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呼吸新鲜活力的空气,在创业创新的大海里恣意游泳。
青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风向标。唯有一流的青年,才有卓然之国家未来。青年要励志,要冲在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前沿,要把回答好“钱学森之问”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把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担切切实实地扛在肩上,唯有青年动员起来了,“钱学森之问”才能真正落到实地。 中国青年网2017.2.27 文/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