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偷懒成本最低的地方
在家里,你一定不会好好工作,一会儿想吃东西了去冰箱里翻翻,一会儿累了回到床上躺躺,一会儿无聊了去刷刷手机……还没人管你,多爽。
家看上去最温暖,也最充满诱惑,你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这些诱惑。正因为偷懒成本低,所以偷懒的可能性将会大幅度提升。而外部工作环境,将会为你隔离掉大部分诱惑。咖啡馆、自习室这些地方,除你之外还有大量陌生人,他们都是学习者。有他们环绕在你的周围,将会催生出你更多的兴奋与紧张,亦有利于你的专注。
大量学习者共处一室,彼此之间互为隐性的监督者,你无法为所欲为。当你想偷懒时,看着别人都在看书与学习,你那张脸也挂不住,自然会又回归到工作的状态中。
别想在家里学好
正如别想在自习室睡好
每一种环境,都有各自的属性与功能。
家,即私人旅店,本就是休息的地方,不是用来工作或者学习的。
躺在床上,不可能工作好,正如你在自习室里,永远也不可能睡好一样。
当你试图模糊环境的边界与功能时,该环境原本可能带给你的意义与收益也会随之而减少。比如:你走进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符号,传达给你的潜在信息是——很好,既然来到这里,就请专心地学习吧。
人都是社交动物
你也不例外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
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学,而不与人交换经验与见解,便容易陷入知识狭隘、视野局限的境地。人,是注定要与其他人产生连接的。家作为内部环境,始终是闭塞的、不流通的。身在外部环境的好处就是,你不得不实时与人交流。
你被逼出舒适区,被逼去与自己不熟悉的陌生人交流。这种交流的好处是:信息共享、价值碰撞、巩固固有知识、融合外部知识。
从组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对面的沟通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理解。因为面对面的方式,更能确保人类积极地投入。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每一个行为动作、手势、表情细节都会暴露在彼此的视野之中,这对于建立理解与合作至关重要。
在家里你会更孤独
长期待在家里的人,其社会属性也在一点点脱落。个体一旦疏离社会群体,他的语言能力、行动力、表现力都会全线衰退。
这还只是能力上的衰退,另外还有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我们都体会过,待在家里,人容易陷入负面消极的漩涡,家里盛产孤独。
此外,待在家里更容易迷茫,因为当我们与外部世界失联时,我们便成了个体意识的囚徒。我们终日一个人在家待着,越来越看不清自己和自己未来的道路。
若你试图变得优秀,就请离开家。当你没有离开它的能力,那里就是即将把你埋葬的温柔乡。
《大河健康报》2016.12.20文/陆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