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名为《科研人员录用需要改变注水制》的评论令人深思。论者提出,科研不能搞人海战术,“海量的科研人员和论文,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科研投入有足够的产出”。和许多产业、行业一样,科研队伍早该挤一挤泡沫了。
科研队伍挤泡沫应从源头抓起。目前,具有博士学位已成为进入科研队伍的“硬杠杠”。博士不但是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处于科研队伍入口处,承担了蓄水池、后备军的功能。博士教育在我国起步很晚,1978年,我国才有第一批18名博士生入学,1982年,才有几个人获得博士学位。但是,2001年,在教育产业化的浪潮下,博士也开始扩招,2006年,美国培养出了5.1万名博士,中国大陆则是4.9万名。两年后,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就超过了美国。2011年,我国新增博士点数量已超过1000个。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博士都进入了科研队伍,但是这一切毫无疑问扩大了这支队伍的蓄水池。
可惜的是,乌央乌央的博士报考者中,只为镀镀金者有之,为躲避就业压力锋芒者也有之,量的飞跃并没有带来质的提升,反而把蓄水池的水搅混了。近年来经常见诸报道的学位论文造假、注水的情况都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今天要挤泡沫,应把科研队伍的篱笆扎得更紧一些,把那些没有科研潜力的人挡在门外。前段时间,国务院学位办对学位点作了瘦身,就具有挤泡沫的意义,此举应进一步推进。
同时,应把学历与职级、薪水、待遇之间的强联系变为弱联系。也就是说,科研单位也好,行政单位也罢,固然可把学位作为录用的进场券,但迈进门槛之后,不论什么学位的人,都应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科研人员的考评,看出身但更应重表现,简单根据学历定级定薪的制度应尽快调整,职级的晋升、薪水的增长更应与科研成果以及工作绩效紧密挂钩。
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借鉴海外许多著名的科研机构铁面无私的淘汰机制,推动科研人员的合理竞争,改善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尽快消除为了获得经费等资源,陷身于人脉经营、文山会海、项目运作,沦落为填表格、贴单据的怪诞现象,让科研人员真正从科研绩效获得存在感。这样,才能将那些把科研岗位当作避风港的虚情假意者请走,科研队伍的水平也才能得到整体提升。
《科技日报》2016.12.23 文/眉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