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泰戈尔访问清华园 呼吁同学要知道肩负的责任
1924年泰戈尔在清华,左起张彭春、徐志摩、张歆海、泰戈尔、曹云祥、辜鸿铭、王文显。

    “吾人居此霭祥可爱之乐国,得聆此诗哲环琦之高论,不禁心旷神怡,觉天下事无事不乐,天下物无物不美矣。”这是1924年清华学生在清华园亲炙泰戈尔的感受。抒情的语调不免夸张,但能反映出一代诗哲对清华学子的震撼。

    1923年,泰戈尔访华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华同学以“望穿眼”来表达其欲一睹诗哲风采的心情。

    1924年4月29日下午,泰戈尔与徐志摩等赶赴清华。在休息了一天后,5月1日晚8点半,泰戈尔在大礼堂对清华师生发表演说,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次演讲事先没有预备,诗人是凭借自己敏捷的才思、真挚的情感,珠玑般的妙语如长江大河源源不断。

    演讲中,泰戈尔呼吁清华同学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他劝告清华同学要坚持生活的美的原则,不要被物质主义的毒素玷污了纯洁的灵魂。希望清华同学“努力去建设一个世界的文化。”

    泰戈尔在清华的演讲,尽管仍坚持批判物质文明,宣扬精神文明,但语气相对此前历次演讲,已大为缓和,并且语气多了一份惆怅与无奈。泰戈尔甚至伤感地说:“我是倦了,我年纪也大了,我也许再也不能会见你们了,这也许是我们最后的一次集会。因此我竭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保持那凡事必求美满的理想,你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行动,都应得折中于那惟一的标准。”

    在清华期间,泰戈尔还接受了清华同学的采访。清华同学十分珍惜直接聆听大师教诲的机会,不但领略了泰戈尔的诗哲风采,还就“西洋文明迫成之饥窘问题,应常何样解决。”“他所信仰的上帝究竟是否与耶稣教的上帝有分别?”“对人猿同祖说的真假有何见解?”“对基督教中所谓罪恶有何主义?”等社会、人生问题,与泰戈尔进行了交流。

    清华之行,不但让年老疲惫的泰戈尔得到良好的休息。与清华师生宽松自由的交流,也使诗人精神极为愉快。徐志摩观察到:泰戈尔与学生们“谈论人生问题——自宗教至性恋,自性恋至财政,不仅听着的人实惠,讲的人不受形式拘束也着实地愉快。”“听老人的口气似乎他自己以为与学生们的谈话是很投机的。”

    英文教师王文显形容泰戈尔“其状高臞,其发灰白,其体从容而尊严,其音和平而甜美,其举动不用矫揉造作。”历史教师陆懋德认为“泰氏实有一种感人之态度。令人一见而知性情之冲淡,胸怀之坦白,心地之光明,人格之高尚。”同学们反映“太氏温蔼可亲,且善为青年劝导。”称赞泰戈尔清华之行“实在是我们最引为荣幸,并且在清华的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情。”泰戈尔让学生心潮澎湃,“是因为他带了一份极珍贵的礼物来送给我们享用。这份极宝贵的礼物就是他那伟大的人格。”

    泰戈尔回国后,1925年在加尔各答将在华演讲结集出版,题为《在中国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与学生的谈话”主要是他在清华的讲演,反映出诗人对美丽的清华园、对热情好客的清华师生深刻的印象。清华园之行,也成为这次重要的中印文化交流中浓重的一笔。

    人民网2016.10.27文/金富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