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0日 星期四
中共建政以来“扫黄”背后的玄机
  经过改造的上海妓女

  近期,广东警方对东莞大规模打击卖淫嫖娼,这条新闻一时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打击卖淫嫖娼作为一个信号和标志,在中共建政、改革开放初期和1989年这些关键的时间点和时间段上发起,也彰显了中共对中国社会改造、构建、管理和控制上的决心和努力。

  一、建国初社会改造 建设新社会卖淫嫖娼被严格禁绝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刚进入北平的中共政权并未马上明令取缔妓院,但已决定决不能让妓院发展和维持下去。在当时的北平,因社会情况复杂,妓院已经成为国民党特务、兵痞、盗匪隐匿其中对抗中共打击的避风港。

  为了限制嫖客去妓院,公安部门专门制作了“嫖客查讫”章,对于去妓院的嫖客,一经查到,就盖在嫖客的身份证件和货单上,甚至有盖在嫖客身穿的衣服上。

  1949年11月21日夜,北京市的妓院悉数被查封,延续数百年的“八大胡同”灰飞烟灭。 

  对于从业妓女,政府为她们开设文化课,同时让她们参加劳动,以利于她们改掉好吃懒做的恶习。至1950年6月底,被收容的1000多名妓女全部走出教养院。

  此后,全国各地展开关闭妓院的社会改造浪潮,至1951年底,全国各地取缔娼妓工作基本结束。

  中共在建国初对卖淫嫖娼的禁绝性打击,是中共建国后进行社会改造活动的一部分。卖淫是随着商品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最大特征是两性关系商品化。而中共建政后的努力,是建设起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计划指令进行。在这种经济形态下,尽管人们物质文化生产水平低下,但卖淫现象也没有生存土壤。

  二、改革开放后严打 社会转型期卖淫嫖娼再次成为打击重点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饱受“文革”动乱之苦的社会又面临着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大量回城的知青成了待业青年,社会治安一年比一年差。

  1980年前后,一批歌舞厅、娱乐休闲场所色情服务开始逐渐增多,卖淫漂娟现象正在蔓延。

  80年代初的治安乱象引起了中共高层领导的重视,1983年严打也由此展开。从公安部门查处的数字来看,1982年查处11500人,1984年全国查处卖淫嫖娼人员12281人次,到1989年突破10万,此后逐年上升。   

  80年代的严打并非空穴来风。社会的“乱像”被认为是“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颓废文化趁机而入,封建主义毒素也沉渣泛起,腐蚀人们思想,危害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在政治上搞动乱,妄图推翻中国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卖淫嫖娼作为泛起的“沉渣”,趁机而入的“腐朽文化”,自然也成为严厉打击的对象。

  中共在80年代改革开放初的转型期中对卖淫嫖娼的严厉打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面对改革开放新的挑战时,对国家和社会基层进行管理和防控的努力。

  三、1989年特殊时期 卖淫嫖娼成为专项重点打击目标

  对于卖淫嫖娼的严厉打击,打击公安机关从1989年开始有了一种新的形势:专项打击。其标志就是全国整顿清理书报刊和音像市场工作小组及其后继单位全国“扫黄打非”小组的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扫黄”行动,与“清除‘精神毒品’”、“占领文化阵地”的宗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一些访谈中,“扫黄打非”办这样描述国内外形势:“世界发生了重大转折,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错综复杂,国际形势风云变换”;国内,“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且碰头叠加”。

  作为应对这种“国际形势风云变换”、“各种社会矛盾碰头叠加”的重要手段,“扫黄”打击卖淫嫖娼的行动无疑是中共在当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从总体看来,中共建政后曾多次掀起严厉打击“卖淫嫖娼”的行动,作为整顿社会风气的确有明显的效果。  

  凤凰网历史2014.2.10文/兰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