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2日 星期四
中国科学家从尿液中造出牙齿

  用尿液干细胞“造出”牙状物

  科研人员将人尿液中的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并将这些干细胞进一步诱导成上皮膜样结构,进而与小鼠的牙胚间充质细胞混合后,“种”在小鼠肾脏中。大约3周后,科研人员“种”出了一批大小为1立方毫米左右的牙状物。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表示:“这些培育出来的牙齿一样的物质都和人的牙齿类似。但目前实验的成功率约是30%。这些结构也只有人类牙齿硬度的三分之一。”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调整细胞混合物和培养组织的条件有望解决这些问题。“理论上,这个方法经过改进,可用于制造一个经生物工程改造的牙蕾。先在试管中培养,然后植入失去牙齿的患者的颚骨中,最后形成功能齐全的牙齿。”裴端卿如是说。

  再生牙可有效避免排斥问题

  “有报道认为,我们就是用尿来造牙,这是种误解。” 研究团队中的蔡景蕾博士表示,“其实在实验室里,我们提取的只是尿液中的细胞。”

  她进一步解释:“要想人工造出有生命的牙齿,取得来自人自己身体的上皮细胞是成败的关键所在。最终我们通过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得到了不错的上皮样细胞,与来自小白鼠的牙源间充质细胞重组,移植到裸鼠体内让其继续生长,最终培育出了重组后的牙状物质。”

  “从患者自体的尿液细胞中提取诱导多能干细胞来生成能发育成牙齿的上皮细胞,能有效避免免疫排斥的问题,为个性化自体治疗提供了一个探索方向。”蔡景蕾表示。

  结构与真正的牙齿仍有差距

  蔡景蕾指出,如今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牙状物质,已有完整的牙形,同时含有牙髓、象牙质和形成珐琅质的细胞。但是,培育出来的牙状固体无论是硬度还是结构,都还不能说与人类真正的恒牙一样。“目前实验培育出来的每颗‘牙齿’,长得都不太一样,这可能跟每次获得的上皮样细胞存在差异有关,同时与每次获得的上皮样细胞层不同位置的细胞群也不尽一样有关,也可能受到移植位置、方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蔡景蕾说。

  难关:再造牙体神经

  “我们在实验中通过组织切片和进一步的标记分子检测可以观察到血管、红细胞。但目前还很难判断到底有没有神经。”蔡景蕾说,“日本科学家曾经将牙源细胞移植回寄主的牙槽骨环境中,结果在后来的生成物中测到了神经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这很难说是再生的牙体本身长出了神经,还是周遭牙槽骨环境的作用促使了牙体内神经的生成。我们的实验还没有将细胞移植回牙槽骨环境,目前还不能断言我们所造的牙齿里有没有神经。”

  《广州日报》 2013.9.6 文/李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