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5日 星期四
新华社联名状告江青内幕

  1975年,是中国极为艰难的一年。周恩来总理病情日益严重。经毛主席提名,这一年,邓小平先后出任党的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全面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他以大无畏的革命魄力和决胜千里的领导才能,抓生产,抓整顿。这是“四人帮”一伙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为了篡党夺权,竭力疯狂地阻挠和抵制邓小平在各个领域所做的整顿工作。

  江青在大寨的张狂震动新华社

  9月15日,国务院在山西昔阳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毛主席要邓小平去主持。出人意料,江青先于邓小平来到大寨。她骑着马,穿一身灰色制服,头上缠着一条白羊肚毛巾,在虎头山上挥锄刨地,装模作样,极尽丑态。会议开幕那一天,前方记者报告,江青在开幕式上乱插话,干扰会议正常进行。而江青的文秘班子草拟的消息中却说“江青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拿到这篇消息,时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组书记的朱穆之表情沉郁,说:“送姚文元。”

  不日,前方又传来一张江青、陈永贵两人头扎白毛巾、抡着镢头挖防空洞的照片,要求播发。

  拿着这张被大家嘲讽为“兄妹开荒”的照片,朱穆之再次冷冷地说:“送姚文元。”

  9月17日、18日两天,江青突然私自召集文艺界人士和一些记者约100多人吃饭。席间,她发表讲话:“毛主席发表评《水浒》的讲话,就是有所指的。宋江架空晁盖,现在有没有人架空主席呢?我看是有的。”

  参加会议的记者如实汇报了发生在大寨的情况。时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的核心小组成员的穆青一听,大为震惊。江青这不是在指桑骂槐、向周总理和邓小平发难吗?

  三天后,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在会议室听取从大寨回来的记者汇报。穆青说:“这个事应该向中央反映。要不要向主席报告?以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名义。”

  性格沉稳的朱穆之摇摇头:“这事不好以组织的名义向主席反映。”核心小组唯一的女性、总编室副主任李琴脱口而出:“个人反映呢?”

  穆青等决定向毛主席举报江青

  到底怎么办?穆青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然而,他对党的忠诚和责任使他在面临生死关头,有最无畏的勇气。仅仅一刻之间,穆青已经作出决定:以个人的名义向毛主席反映江青之举。

  这个决定在当时无异于虎口拔牙。江青是毛泽东的夫人、政治局委员、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她不动手只动动嘴就能置人于死地。穆青深知这个决定的分量。这一晚,穆青彻夜未眠。第二天他找到朱穆之,把自己的决定向他汇报。

  朱穆之经过慎重考虑,同意穆青的意见,决定两人联名向毛主席反映。

  按计划,到年底毛主席还有两次接见外宾的活动。穆青找到国内部副主任王文卿。这位与穆青肝胆相照的老同志立刻组织了4个记者整理材料。最后,王文卿将材料全部修改定稿,并草拟了一封给毛主席的信,交给穆青。

  穆青在信中结尾处署上自己的名字。朱穆之看过后也签了名。

  风云突变举报信几经转折被送回

  通过什么渠道把材料送到毛主席手上呢?穆青想到了他多年的老上级、此时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工作的吴冷西。

  穆青对吴冷西一直怀有很深的敬意。这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共产党新闻战线上的领导者。穆青给吴冷西挂通了电话:“有重要事商量,地点要比较不引人注目。我在新华社后门等你。”

  吴冷西拿到材料后,回到中南海的办公室把材料仔细看了一遍,感觉问题重大,立即找到胡乔木。胡乔木拉着他一同来到邓小平家里。邓小平认为这个材料非常重要,他说:“必须马上报告主席,但不能经过我。要赶紧办。”吴冷西想出了一个办法。

  吴冷西对穆青说:“你找一位新华社的外事记者,利用工作之便,在采访主席接见外宾之机,通过王海蓉、唐闻生直接把材料转到主席手里。王海蓉对江青早有看法。”

  穆青找到李琴,把写给毛主席的信和材料交到她手上。李琴在材料上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机会来了。那一天,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外宾,李琴把信和材料交给了王海蓉。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然而,事情并没有以善良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197511月,毛主席听信“四人帮”一伙的诬告,动摇了对邓小平的认识和信任。“四人帮”开始策划公开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11月的一天,在北京机场接见外宾的候机室,王海蓉把信和材料退给前来采访的李琴:“现在形势变了,不好再送。”

  朱穆之看风声吃紧,就在办公室把材料毁掉,但把信保存了下来。

  《大江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