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9日 星期日
多能融合互补促进化学工业绿色发展

【代表委员手记】

莫鼎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长期以来,我非常关注我国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问题。

  3月5日上午,我在人民大会堂认真聆听了国务院总理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前年碳排放总量约16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2.7%。我深刻地意识到,化学工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急需加快降碳进程。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新能源在化工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并有力带动了绿色氢、氨、醇等产业快速发展。

  不过,我在调研中发现,化学工业的绿色转型还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新能源发电难以与化工生产场景直接衔接。这是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频繁波动、连续性差、年利用小时数低的特点,而化工生产场景需要连续、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化工行业仍需依赖传统能源作为基本用能保障。

  另一方面,绿色化工燃料产品的评价体系和支持政策还有待完善。与传统燃料产品相比,绿色化工燃料不仅性能相当,而且能够带来显著的碳减排。然而,绿色化工燃料存在成本高、价格高的问题。高价格导致绿色化工燃料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不高。

  为加快化学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我认为,应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绿色化工技术研发和工业化试验示范。比如,可设立绿色化工产业化示范基金,专项支持处于产业化初期的绿电火电耦合调峰、绿电直供化工厂、节能高效电解水制氢、柔性合成氨、流程工业储能等多能融合互补新模式,鼓励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妥有效地将绿电、绿氢引入化学工业,逐步解决化学工业高能耗、高排放等问题。

  此外,我认为可以建立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实际需要的绿色化工产品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比如,从绿色化工产品的定义、评价范围、评价方法、碳排放限值等方面着手,为绿色化工产品量身打造“身份证”。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帮助消费者识别绿色化工产品,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化工产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助力绿色化工产品的推广应用。

  (本报记者 刘园园整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