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搞活基层 用活人才 激活发展
——新疆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在新疆博乐市青得里镇风茂种植家庭农场的一座草莓大棚里,科技特派员戴爱梅正在查看草莓长势。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梁  乐  朱 彤

  通 讯 员 朱光辉

  仲冬时节,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博乐市最低气温已降至-20℃以下。与外面的天寒地冻不同,设施大棚里却是一派绿意盎然的“暖春”景象。

  “这次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一定要做好棚内保温工作,还要适当补充水肥。”在博乐市青得里镇风茂种植家庭农场的一座草莓大棚里,博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博乐市科技特派员戴爱梅认真观察植株长势后说。

  “戴老师每年都要来好几趟,夏天最热的时候她来,冬天最冷的时候她也来。”该农场负责人余琼珍对科技日报记者说,得益于科技特派员的帮助,农场的大棚从最初的几座扩展到现在的20座,草莓长势喜人,每年都有稳定产出。

  戴爱梅只是活跃在天山南北的九千多名科技特派员中的一位。20多年来,新疆科技特派员工作始终秉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理念,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经历了试点探索、扩大推进、全面推行、科技创业、服务脱贫攻坚和支撑乡村振兴六个阶段,形成了政府推动、多部门配合、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构建了搞活基层、用活人才、激活发展的多方共赢格局。

  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在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幸福村,这两年建起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及无膜种植示范基地,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该示范基地面积达3100亩,由昌吉市占恒众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集中种植,科技特派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我们运用了新技术,通过机械化宽窄行栽培,对玉米进行一穴一粒精量播种。与常规播种相比,新方式通风透光性好,作物更容易吸收养分、水分、光照,从而促进根系发育,同时还能有效防治耕地污染。”昌吉市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蔡付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她的任务就是让技术成果落地见效,助农增收。

  “以前我们都是按照个人经验种地,自从前两年科技特派员来到我们合作社进行指导,玉米产量明显提升了。”昌吉市占恒众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占录说,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每亩玉米产量增加了300公斤左右,农户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技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新疆,科技特派员用科技“武装”传统农业,通过项目实施,推动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所涉及领域包括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农机、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方方面面。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新疆还积极推进组团式帮扶,倡导科技特派员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通过组建科技特派团,新疆充分发挥自治区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作用,鼓励更多科研人员“组团”到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特派团将分散、单个的农业生产融入到创新链、产业链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大大拓宽了分散小经营融入现代大生产的渠道。

  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眼下,在喀什光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核桃油、核桃粉等核桃深加工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工作,产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

  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该公司组织科研团队,自主设计研发了国内第一条规模化研磨法低温核桃油、粉、酱联产生产线,开展脱脂核桃粉、核桃油、核桃蛋白多用途产品开发,带动核桃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科技特派员李鹏被誉为“沙漠种枣人”,他此前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化”运营模式,带领全村702户2592人脱贫致富。

  科技特派员贾玉路创办南疆唯一一家芦笋合作社,带动当地芦笋种植面积达到700亩,推动“洛浦芦笋”品牌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这一个个生动案例,是近年来新疆创新和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的缩影。

  新疆在国内率先试点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动新疆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和范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

  新疆还在国内首次提出构建个人、团队、法人为一体的科技特派员多元化服务体系,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与区域主导产业需求对接机制,实现“选”和“派”的精准对接。

  新疆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厅长阿布力米提·伊力介绍,近年来,新疆在深入剖析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试点县市具体做法和案例的基础上,成功推广运行了“援疆科技特派团+产业链”“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农户”“法人科技特派员+县市区+主导产业”等10余种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为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作出了贡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