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梁 乐 朱 彤
入冬以来,新疆天山以北的大片农田已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乡村进入“冬闲”时段。但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的各个团场里,陆续迎来农业专家们的到访。这些专家来自第六师农科所第二党支部,通过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座谈交流会以及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农户们免费教授农业技术。
近年来,第六师农科所第二党支部强化党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自觉意识,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一大批党员在科研一线争先锋作表率,在广袤农田里树立起一面面旗帜。
党员要冲锋在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助力粮食稳产增产,是我们每一位农科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第六师农科所第二党支部书记陈江鲁告诉记者。作为第六师农业科研的骨干单位,农科所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水稻、油葵等粮食作物,开展了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示范、病虫害普查及综合防治等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自2021年起,陈江鲁团队扎根基层一线,着力突破粮食高产“瓶颈”,连续三年刷新新疆冬小麦的高产纪录。
高产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科研攻关。陈江鲁团队总结出冬小麦新冬52号及配套的水肥一体化运筹增粒增重、化学调控抗倒防衰、合理群体构建超高产栽培等技术,使第六师冬小麦平均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
针对第六师玉米存在的单产水平不高、高产重演性差、产量突破途径不清、高产不高效及市场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陈江鲁团队开展了“滴灌玉米高密度栽培条件下高产高效水肥运筹规律的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在玉米高产高效绿色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2022年创下全国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
春有倒春寒,夏有酷暑天,秋有强寒潮,面对多变的气候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陈江鲁从未退缩:“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前,我们支部的每一名党员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曾多次获得国家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奖项。
科技服务无止境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近年来,第六师农科所第二党支部通过创建文明服务岗和科技服务岗,以及践诺承诺活动等方式,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并结合党员干部优势特长,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科技服务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
为了方便服务群众,陈江鲁建立了第六师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微信服务群,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情况、气象条件等,及时提醒种植户浇水、施肥、打药。当粮食作物生长出现问题时,种植户便通过拍照片、录视频等方式将问题传送给陈江鲁,总能得到第一时间的回复和指导。
“新疆气候干旱、盐碱地面积大,培育抗旱耐盐碱的水稻品种,事关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第六师农科所粮油研究室主任刘伟告诉记者,新品种选育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验证,费时费力,国内鲜有人问津。
2018年起,刘伟带领团队从1万多份水稻材料中,筛选出1000多份适合在膜下滴灌正常生长的材料,并进一步选育出以LH8号为代表的一系列抗旱耐盐碱的水稻新品种(系)。目前,科研团队正在进一步探索合适的栽培模式,助力新品种的推广。
2017年,刘伟被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区”科技特派员和第六师农科所“粮油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受聘以来,他带领服务团指导农户采取精细整地、种肥分离播种、一喷三防、水肥运筹等技术进行种植管理,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陈江鲁介绍,下一步,党支部将积极探索“主题党日+”新模式,以激发党建活力和支部凝聚力为目标,将主题党日与科研业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和农科所业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