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俞慧友
“过去3年,我们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每天过着‘早八晚十’的日子。”12月18日,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党校办公室,该校组织人事部党支部书记焦珞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说话间,她将一本厚厚的书推到记者面前:“就是为了它。”蓝色封面印着《湖南中医药大学文件汇编》。
“学校把这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虽然这是块‘硬骨头’,但在支部全体党员努力下,我们还是‘啃’下来了。”焦珞珈说。
拼!他们用最短时间完成任务
在2021年湖南中医药大学召开的第四次校党代会上,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被提出,其中一项即为组织人事制度改革。
“组织人事部的职能范围广泛,涵盖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机构编制管理等工作。改革包括三定、岗位聘任、绩效分配、职称评聘等10余项内容。”组织人事部党支部党员黄亮详细解释道。
组织人事部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党员做思想动员,发挥组工干部“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优良传统,力争用最短时间完成改革任务。
“那3年间,除了除夕和大年初一工作群保持了‘静默’,年初二大家就开始了‘群聊’,年初三就搞起了线上会议。”组织人事部党支部党员赵启亮说。
3年里,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调研,回校后与政策的“使用者”进行分类意见征集,开论证会……黄亮说:“每一项制度,都经过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几经易稿形成。”凭着一股韧劲,他们梳理完成了涉及10余项重大改革的30多个文件的汇编。
改!统一内培外引人才标准
魏佳明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作为一名在学校“土生土长”的博士生,魏佳明通过“专项博士”计划获得了人才引进的资格。根据这一计划,只要在5年时间里完成设置的教学科研任务,他便能获得协议工资和教师编制。
学校既设置了任务“门槛”,也为人才“跨过门槛”助力。
“学校为我们配备了经验丰富的青年导师,帮我们搭建平台,融入团队,在科研项目申报中请专家提供一对一辅导。”魏佳明感激地说,“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我们成长都很快。”
仅仅一年多时间,魏佳明基本完成了聘期任务,成功入编。
焦珞珈说:“学校的改革,就是要坚持内培、外引人才标准的统一性,改变以往高校人才引进中只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状况。”
为让学校引进的人才有持续进步的空间,学校还出台了“博士后计划”“杏林英才支持计划”“院士后备人才支持计划”等一揽子人才政策“套餐”。
今年,该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取得新突破,其中,大部分青年基金项目是学校近3年引进的青年博士获得。“预计这些青年博士的科研产出,在未来一两年将出现井喷式增长。”焦珞珈说。
讲!让硬政策有温度
新的人事政策上线后,教职员工发现,想在一个职级上舒服“躺平”已然不可能。不符合对应职级考核标准的教职员工,将面临职级掉档。
尽管改革力度大,但其推行过程却相对平稳。
支部党员胡敏介绍,组织人事部坚持严格对政策的实施把关,同时对确认“掉档”员工开展充分的沟通解释。最终,看似“苛刻”的政策,逐渐获得了教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组织人事部着力于在读懂弄通政策方面下功夫,在用好用足政策方面想办法。党支部书记带头,定期到各二级学院开展政策宣讲和现场答疑。
在学校每年的年度大会上,党支部也积极申请20分钟的专门时间,将政策宣讲到位。甚至,党支部还有一个支部书记牵头的加班小分队,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晚上的8—10点值守办公室,为对政策有疑问的教职工提供“开小灶”式的宣讲。
积极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该支部严格遵守这一指导原则,使得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日益顺畅。此外,为更好发挥全体党员干部的力量,该支部积极组织协调全校各个二级党支部,在乡村振兴、大学生“杏林烛光”支教等活动中发挥特长,技术培训、科普、义诊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科技日报长沙1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