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姗姗
近期,记者注意到,一款名为“死亡三秒”的“死亡游戏”流行于部分中小学。所谓的“死亡游戏”是什么?为何学生愿意尝试这类危险的游戏?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曲姗。
曲姗介绍,“死亡游戏”并非游戏,其主要形式为一学生快速用力按压另一学生的心脏位置,使后者体验窒息缺氧感。由于未成年人难以自主控制该过程的按压力度和时长,因此极易导致被按压者心血管抑制、脑供血减少,继而使人陷入浑身强烈抽搐、短暂昏迷、片刻幻觉,甚至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危险境况。此外,伤害一旦发生,参与游戏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形成心理阴影,严重者需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和诊疗。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死亡游戏”也叫“闭气窒息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的青少年群体,大约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教育部在2004年就明确表态,该游戏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要坚决制止其在学生群体中传播蔓延。
被禁止的“死亡游戏”为何“死灰复燃”?曲姗认为,这与未成年人的猎奇从众心理有关。她解释说,在长期固定的学业生活下,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希望从游戏中获得刺激新鲜的体验,“死亡游戏”带来的窒息体验感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当游戏流行起来后,没玩过游戏的学生在从众心理驱使下也会选择加入其中,以满足融入集体、获得认可等社交需求。
如何避免“死亡游戏”的蔓延,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曲姗建议,一方面,老师家长应加强生命教育,严肃告知孩子此类游戏的危险性,逐步提高其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提高对学生课间活动的关注度,对此类危险游戏做到“露头就打”,彻底铲除此类游戏滋生的土壤。
本版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