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国家医保局解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新技术应成为“加分项”而非“加钱项”

◎本报记者 张佳星

    “我们明确如果(医学检查)影像不能上传到云端,就要减收一定费用。”11月23日,国家医保局举办首场解读会,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进行解读,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医药价格处负责人蒋炳镇表示,群众都希望CT、核磁影像实现手机可查、跨医疗机构可用,因此指南对应纳入服务范围却未纳入的内容在价格上做“减法”。

    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能额外收费吗?中医拔罐既有火罐、电罐,还有磁疗罐、真空罐,这么多种类又该如何定价呢?

    蒋炳镇表示,医疗服务价格长期以来实行各省属地管理,项目的数量、内涵、颗粒度差异大,不仅医疗机构计费负担增加、群众看不懂,而且无法兼容新技术。国家医保局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组织专家团队研究编制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系统性重塑,让收费项目更清晰、更具可行性,督促合法合规收费。

    指南为新技术预留空间

    “近几年,越来越多产妇选择无痛分娩,但分娩镇痛一直没有单独设立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与招标采购处处长李树珍表示,有的医疗机构按照腰部硬膜外连续组织麻醉进行收费,有的则按照腰部硬膜外单次组织麻醉进行收费,这样的收费在医保飞行检查中曾被认为是套用项目的违规行为。

    “远程胎心监护等由新技术支持的服务早已开展,却未纳入现有价格体系。价格项目不全的问题导致临床缺乏统一收费标准,易产生费用争议,也限制了新项目的开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医生魏瑗表示,新指南将新技术纳入项目,在满足孕产妇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化。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已编制发布的《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中,将“分娩镇痛”“导乐分娩”“亲情陪产”等项目单独立项,解决了无明确项目收费等问题。“指南的落地,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既满足产妇需求,也便于临床收费。”李树珍说。

    无明确收费项目,使得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积极性不高。“过去出现新技术,医疗机构往往需要申报新增项目,审批流程长。”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价格管理技术专班负责人唐菲表示,指南的编制充分考虑未来的技术发展和科学进步,通过提高兼容性为新技术的出现预留空间。

    “扩展项”不应额外加价

    同样是诊断、同样是康复,如果利用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不应额外收费呢?

    “我们在调研过程当中了解到,各方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生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但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平替’。”蒋炳镇说,因此,医疗机构在已经收取相关诊疗费用后,就不宜因人工智能技术再额外向患者收费。

    那么,如何让相对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临床应用,成为医疗服务“加分项”而非“加钱项”呢?“指南以服务产出为导向,资源消耗为基础,技术和劳务分开为原则,在项目要素中设立了‘扩展项’。”唐菲介绍,扩展项与主项服务的产出相同,不需要体现价格差异。

    也就是说,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或者康复服务,为患者提供的是同样的服务产出。为了降本增效,医院可以选择人工智能参与到诊疗过程中,但不应额外加价。

    和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一同被列为“扩展项”的还有异种器官、不同的拔罐种类、羊膜腔穿刺注药等。“火罐、磁疗罐……无论是用哪种罐进行操作,最终目的都是中医拔罐,所以将其归为‘扩展项’,收费时不区分罐的种类。”唐菲表示,这样既确保医院有项目可收费,也避免收费项目名目繁多。

    据了解,国家医保局已印发护理、康复等17批立项指南,涉及271个主项目、250个加收项、88个扩展项,形成609个收费编码。眼科、呼吸系统等立项指南后续也将陆续编制发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