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颉满斌
通 讯 员 党 伟 徐国民
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一座座中药材精深加工厂房鳞次栉比,一排排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整齐排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背后,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
近年来,渭源抢抓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机遇,统筹县内100余名科技人才,大力开展产业技术攻关、新产品引进推广等工作,让科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智慧引擎”。
打造“渭源药膳”品牌
科技日报记者日前在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生产车间看到,各类机器飞速运转。“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炮制、研磨、分配比必须保证精准无误,这样才能确保口感和品质。”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县级科技领军人才杨发军,正在向工人详细讲解产品加工流程与关键技术点。
截至目前,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专利4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件。公司投入研发经费780多万元,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攻关,有效破解了渭源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公司推出的参芪压片糖果、道地本草黄芪固体饮料等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已走向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联合发文,要求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
渭源抢抓机遇,积极支持企业研发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全力打造“渭源药膳”区域公用品牌,已推出党参代用茶、党参保健酒、中药化妆品等“渭源药膳”系列产品165个,注册商标176个。2023年,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年销售额超6000万元。渭源白条党参被列入农业农村部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和2023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党参饮片等10个产品被列入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
科技服务全覆盖
产业振兴离不开科技人才支撑。从挑拣、清洗、烘烤,再到精深加工、包装……在甘肃陇源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高级工程师孙耀忠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各条生产线上。
“科研攻关能力不足,困扰着企业发展。”孙耀忠说,他刚被派到这家企业时,曾面临诸多困难。
车间就是“实验室”。从产品研发到检测,孙耀忠利用专业理论和技术,带领企业的工程师们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其中,他们研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业化生产技术在沙棘、当归、枸杞等产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特派员要与企业同心协力进行技术创新、攻克难关,找到科研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孙耀忠介绍,目前,公司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
据了解,渭源每年筹措300万元实施研发奖补县级科技项目,择优选派90名县级科技特派员,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工作站)6个,打造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8个,组织科技人才为生产企业“把脉开方”,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同时,渭源大力实施“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行动,组织实施马铃薯种薯繁育提质增效、定西宽粉鲜粉保湿时限技术攻关等省市科技项目3个,开展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质量控制、适宜新品种应用推介等技术6项,引进新品种6种,打造锌鲜马铃薯“土字号”品牌1个,创建中药材渭源大健康药膳系列“乡字号”品牌1个,实现全县218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
一个个科研成果在这里孵化,一项项新技术在这里诞生。像杨发军、孙耀忠一样,广大科技人员穿梭于渭源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诠释了“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深刻内涵。
“渭源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主动对接高校院所,推动专家下乡、科技下乡,用科技人才‘小切口’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渭源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永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