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丽云 朱 虹 通讯员 董擎辉
前不久,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三亚市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水稻品种及物化产品试验示范测产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和绥化市举行。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系统开展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以及盐碱地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全方位苏打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基地,位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这个示范基地属于松嫩平原盐碱地,种上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水稻“龙稻202”,水稻示范种植面积为500亩。示范区土壤为典型苏打盐碱土,pH值约为10.0。采用土地平整、钙离子置换、强氧化剂降碱、多离子干扰、有机质提升“五位一体”集成技术后,示范区土壤有机质从0.8提升到1.3,pH值降至9.0以下,盐分从6‰降到3‰。现场实收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水稻亩产达400.13公斤,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产粮。
在绥化市安达市改良5年的中重度盐碱地示范区,专家组利用微生物有机肥、多元控失肥等物化产品,开展中度盐碱地产能提升集成技术示范。专家组对集成模式“微生物有机肥+多元控失肥+S-诱抗素+抗盐剂”示范田,单项模式“多元控失肥+S-诱抗素”“微生物有机肥+S-诱抗素”“抗盐剂+S-诱抗素”示范田分别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在pH值约9.0的高盐碱环境下,产量分别为436.8公斤、410.8公斤、415.2公斤、414.7公斤,比常规施肥模式分别增产16.0%、9.1%、10.3%、10.1%。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中试与示范团队首席专家卞景阳介绍,5年间,团队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以耐盐碱品种筛选、土壤改良和栽培技术优化为核心的集成模式。
盐碱地治理周期长,除了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还要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艾治勇说:“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要承担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耐盐碱水稻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主任卢淑雯说:“未来,我们不仅要在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上下功夫,还要充分利用集成技术改良土壤,在盐碱地地力提升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