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吉林省四平市梨树玉米食品产业园区展出的玉米系列产品。 本报记者杨仑摄 |
【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杨 仑
金秋十月,岁稔年丰。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里,一粒粒饱满的玉米在广袤黑土地上沐浴着阳光,与农民的笑脸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四平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被誉为“中国优质玉米之都”。近年来,四平创新实施玉米主食化发展战略,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玉米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玉米成了实实在在的“金豆豆”。
从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
如何改变“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被动局面,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迈进?四平立足自身条件,积极推动玉米主食化,加快玉米食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走进梨树玉米食品产业园区,只见长达几十米的玉米系列食品展位一字排开,香甜松软的蛋糕、独具风味的炉果、清新爽口的饮料等产品应有尽有。“四平出产的玉米品质上佳,平均容重、一等率以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等指标表现优异,绿色又营养。”四平市玉米产业办主任寇春生介绍。
展位前,蛋糕店老板马悦然正在推销自家研发的蛋糕。从去年开始,她带领员工积极研发饼干、面包、生日蛋糕等玉米类糕点,产品大受欢迎。
如今,四平正在努力实现“从一根玉米到系列主食”的跃升。四平编制了玉米加工产业链图谱,深入挖掘玉米产品价值,开发玉米浆包、玉米面条、玉米营养糊等特色食品,推出黄金玉米酒、玉米秸秆餐具、玉米叶文创等周边产品,形成包含8个类别、600余款产品的矩阵。
科技助力产业提质
在吉林省晟然食品有限公司的鲜食玉米加工车间,一穗穗新鲜玉米经过清洗漂烫、真空包装、灭菌冷却等步骤,被加工成袋装鲜食玉米。今年8月,公司的玉米加工二期项目正式投产,这也是四平重点推进的52个玉米产业项目之一。
晟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雪光告诉记者,公司不断加码投资,就是因为对四平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鲜食玉米市场前景好、利润高,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从选择适合鲜食的品种到加工工艺优化,从玉米粒除杂到防止涨袋……解决这些生产、加工中的难题,都离不开科技助力。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四平本土种业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应用分子育种等技术,培育了一批在蛋白质、钙、纤维素含量等重要指标上超越同类鲜食玉米的新品种。
四平本土企业还研发出气吹扒皮机,将鲜食玉米扒皮损伤降低至接近于零;研发生产玉米饺子粉的系列加工设备,主要产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与长春理工大学合作,研发出鲜食玉米包装技术,主要指标已与国际同行业水平相当。
四平市委常委、副市长郭顺杰介绍,四平充分利用吉林省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多角度打造玉米产业发展新引擎。
四平还推动研发玉米产业相关功能产品,填补了国内同行业空白,并研发出玉米蛋白高F值低聚肽等50项科技成果,实现从普通工业原料向高端食品的升级。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为保障玉米产业科学发展,四平围绕源头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定位,创新全流程服务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据了解,四平组建了玉米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聚集科研、生产、加工、仓储、餐饮、销售、金融等产业链条上的86家企业,全链贯通粮食产前“贷、耕、种、管、收”以及粮食产后“运、烘、储、销、加”环节,架起互联互通、互惠互助的全产业桥梁,推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程服务,实现品牌提升、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粮食安全5个目标。
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合作社跟企业签了合同,下种前签订单,玉米下来了直接收走,咱们省心还挣钱。”梨树县包家屯村农民李成林告诉记者。四平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玉米种植面积达130多万亩,带动近8万户农户种植玉米。
为加强质量管控,四平还发布《四平玉米价格指数》,制定原粮玉米、鲜食玉米相关地方标准;推进四平玉米产品可追溯体系认证,从种植、管理、采收到加工、包装、出库,全过程可追溯,让每根玉米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授权产业链企业使用“四平玉米”“中国优质玉米之都”等四平玉米系列公用品牌标识。
多管齐下,四平玉米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玉米主食化”发展联盟企业销售额达到近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