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蕴
10月21日,中国船舶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船贸易,为MSC地中海航运建造的16000标箱集装箱船“玛利亚克里斯蒂娜”轮交付,该船配备了全球最大B型LNG(液化天然气)燃料舱。10月23日,恒力重工建造完成的第一艘8.2万吨载重吨散货船“BH POWER”命名交付……连日来,一艘艘庞然大物从大连出发。
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连近年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举多方之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提“智”向“新”,提升大连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保持优势地位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如今,这一传统产业正面临着从高污染、高耗能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日前,在大连召开的高端重型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上,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行业热点话题,深入研讨智改数转背景下,行业发展的新路标、新趋势、新机遇,为统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设计研究所所长孙清超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重型装备产业发展是一项“长跑”,而高质量发展将是解决当前产业难题的“钥匙”。这不仅要求在基础研究、材料研制、工艺优化及产业化等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升级,更要求针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突破及精量化管控。
大连市工信局装备处处长陶德欣介绍,工程机械与高端重型装备产业是大连传统优势产业,石油化工装备、矿山装备、冶金装备、轴承制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大连工程机械与高端重型装备产业实现了优化升级,在国内保持优势地位,大型捣固焦炉一体机、大型橡胶压延机及生产线、双向同步拉伸电池膜生产线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大吨位的散料输送装备陆续出口澳大利亚、巴西、越南等国。”陶德欣说。
推动绿色转型
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大连装备制造产业正在逐“绿”求变。
不久前,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发下线1000千瓦功率等级内电混合动力机车。该机车采用自主核心混动控制技术,以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主动力源,柴发机组辅助充电。柴油机运行时间从每天24小时不间断,缩短至2小时,预计最高实现节油40%以上。
该机车正是“大连产”,由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制造(以下简称“中车大连公司”)。中车大连公司已有125年历史,被誉为“机车摇篮”。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荣坤说,近年来,企业致力于开发系列新能源机车产品,加快推进企业铁路运输移动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中车大连公司机车开发部总体室主任孟贺介绍,与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内电混合动力机车实现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全面减少。其中,氮氧化物减排45%,碳氢化物减排73%,一氧化碳减排83%。按照污染物降低45%计算,一台机车每年可少排放4吨有害物质,减少碳排放374吨,相当于植树3.4万株。
夯实技术基础
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大连装备制造业提“智”向“新”提供坚实支撑。大连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起重机专业的高校之一,近70年来持续开展重型装备相关研究。孙清超介绍,结合我国尤其是辽宁及大连重型装备产业需求,大连理工大学在装备测试与监测、数字孪生技术、智能运维、系统创新设计、高可靠性机械连接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
孙清超举例说,大连理工大学专注于研发紧固连接与轴承的实时监测及诊断系统、挖掘及吊装等核心执行机构的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重型装备形性一体化数字孪生平台,以及大型掘进机和大型堆取料机等重型装备的智能运维系统等,旨在为重型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此外,大连理工大学重大装备设计研究所与辽宁黄海实验室、瓦轴集团等密切协作,结合新能源、特种船舶领域需求,开展新型回转及驱动单元集成化创新设计研究工作,不断推动大连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